外地人来上海求学,家长必须要知道的规划!
魔都多的是外地来沪求学求职的学生家长,他们看到的不只是丰富的工作机会,还有上海的深厚多元的教育资源。许多人在选择工作地点的时候,教育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可以说教育是他们未来生活的一部分。
那外地来沪帮孩子求学的家长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呢!
提前!提前!提前!重要的事说三遍!
在大家潜意识默认的概念里是不是7岁入读小学,那是不是很多家长觉得我提早个一年决定是不是来得及,精准把握上一年度政策结合当年的学生总量做科学安排,一定能稳稳的入学。
想什么呢!多的是学校户籍迁入须满一年,有的是两年,甚至是三年。三年是什么概念,也就是幼儿园的小班呀!也就是心心念念挑完心仪的幼儿园,还没把娃娃送去上学,有些小学可能已经和你说拜拜了。选择幼儿园和小学不是相对独立的内容,是一体的,千万可不能顾此失彼!
之前有一位家长,孩子已经在上海某公办学校读到初二了,因为之前遗留原因,学生在万般无奈之下选择国际课程,走向了体制外。家庭也不是没有社保、也不是没有房,但就造就了这个现实的情况。万幸是家长还有钱,不然在上海读了那么多年书,怎么回到老家就凭初三一年考入优质高中呢!虽然孩子现在在国际学校内状态非常好,长处也得到发挥,过得很开心,学术衔接的也很不错。但我始终希望她的选择全部取决于她而不是无可奈何。
接着今天的文章会从几个方向梳理一下外地来沪读书需要注意的事项:
学制差异
这点尤为重要,我们在服务外地家庭的时候发现很多家庭都会因为学制的差异错过了最佳的入读时间。请各位家长注意—上海的小学是五年制的。这导致了以为自己在转学的家长其实已经是小升初升学了。
想在沪就读,必须符合满足的政府要求
户籍、居住证需要提前考虑搭配。
父母一方的《上海居住证》,不是《居住证登记凭证》
孩子的《上海居住登记证》或《居住登记凭证》父母一方一年内缴纳满6个月社保
这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在这个基础上才行,那什么更好呢,越久越好越早越好!这个提前是没有上限的。
上海幼升小、小升初的招生政策
从2018年开始上海实行了公民统招,从2020年开始是公办对口入学(各个区都有差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民办摇号的政策。
首先那有了以上第二条所需的文件,是可以有公办报名资格,民办摇号资格了,可以开始选择心仪学校了。那具体的摇号的时间节点如何?请看下图:
学校的选择?
我们先来看看在上海读书,总共有几种路径和选择:
首先在选择学校的时候,由于上海是个国际化非常高的城市,在孩子选择学校时候,家长需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体制内?还是体制外?
在确定了大方向之后,那什么学校是家长和学生中的No.1呢,这是一个相对见仁见智、相对主观的内容了。保进的上外附中、浦外;有鸡血学术的星河湾;有快乐教育静安一中别说那些卧虎藏龙公认的华育、复旦系、交大系、世外系学校了,我说的可不是单纯的体制内,体制外也包括了哦
择校观念
那家长的教育观,会影响整个家庭的择校观。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让他们为自己之后的一辈子做个选择,我想这个压力太大了,也不是他们能背负的内容。他们能给到的最诚实的内容就是他们在学校的体验,他们学的快不快乐,有没有各种意义上的进步。(包括但不限于学术成绩、品行习惯等)那家长认可的学校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一手培养的孩子,家长应该是有一定发言权的,但心仪的学校是不是和家庭保持同样的价值观以及孩子能否适应这所学校的氛围,也是家长和学生需要一步步探索了解的,这是一个变量。那我们可以从什么方面来判断呢?
学校的价值观 学校的课程设置 学校的师资力量 学校的硬件设施 学校的作息 学校的升学方向
肯定很多家长会想这些有什么好值得考虑的,找一所市重点,示范性实验性的或者第一梯队。课程肯定都是跟着教育局的,书都是那些书,不会有太多问题的等等。
但是怎么教,教的好不好真的不是标准化的流水线啊!家长说我们看重的是升学结果、学风、校风。那家长口中的学风校风不都是这个学校的人形成的吗?把虚无缥缈的东西用更直观的内容展现出来,那家长真的都不看吗?
结语:
一定要提前做规划!
明确要走哪条路,你要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公办还是民办!
体制内怎么摇号,体制外怎么申请。你的小孩的学术能力在什么程度,快点去搞清楚!
我想上上中国际,我就上得了吗?
拜托了我的家长们,别等到来不及的那一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