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跟孩子「有效」的沟通?爸妈每天碎念教育,只会让孩子反感
父母一定要跟孩子讲道理吗?先辨识是教导还是要求,再来决定是否要跟孩子说明道理,不然只会演变成无止境的辩论现场。
与孩子互动,需要什么事都要跟孩子说明道理吗?站在教育的角度,我们确实要跟孩子说明,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可以的理由是什么,不可以的原因又是什么。与孩子讲道理,也可以把它定义为是一项沟通方式,促进亲子关系,也增进孩子的生活知能。
孩子是天生的辩论高手!
但与孩子讲道理,似乎又不是每次都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有时有效,有时又没效,甚至最后又可能搞得亲子关系紧绷,冲突更大!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先来思考这一段对话:
「宝贝,你放在地上的玩具要收起来啰!」
「不要!我还要玩!」
「那你要玩可以,不过还是请你先把玩具拿起来,不然我踩到会受伤喔!」
「您可以绕过去就不会踩到啦!」
「可是我要进房间,只能走这一条路,不然我就进不了。」
「您可以踩玩具旁边的地板就不会踩到啦!」
「可是我的脚这么大,还是会踩到,这样您的玩具就会被我踩坏掉啰!你希望你的玩具坏掉吗?」
「那您可以垫脚尖慢慢走啊!」
类似这样的对话是否似曾相识呢?爸妈有看出问题在哪吗?当下还要继续跟孩子讨论收玩具的理由吗?
若仍然看不出端倪,可以再思考这一段话:
「我不是告诉你,不可以打断别人说话吗?」
「我知道啊!但是我只要跟您说一件事而已。」
「那你可以等我跟阿姨说完话再说吗?」
「我有等啊!可是您们讲太久了!我只是想要跟您说『我要玩手机』。」
「我知道你想要玩手机,那可以等一下吗?我也知道你等很久,等得很辛苦,但是打断别人说话是不对的,你要当不礼貌的小孩吗?」
「我才不要当不礼貌的小孩!」
「那就请你等我们说话完,可以吗?这样才是有礼貌的小孩喔!」
「好~我知道了,我只是要告诉你,我要玩手机。」
「若你有等我们说话完,我就让你玩手机。」
这样的场景是否在您周遭也曾经发生过呢?孩子的技巧是不是很高超啊?
大人说教.3种有趣的孩子常见反应
在临床上常会遇到喜欢讲道理的家长,尤其是孩子出现不当行为的时候,有些家长更是爱讲,于是在一旁观望的我,就常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
1.孩子根本听不懂爸妈的长篇大论
有时大人的话语太过冗长,孩子常常有听没有懂,以至于大人讲大人的,小孩在一旁想他的,搞得家长自我感觉良好,以为孩子都听得懂。实际上,孩子根本就听不懂,多次之后,孩子就学会一个技巧,附和爸妈就对了。
2.孩子只选择听他想听的内容
有时大人的话语看似讲道理,实际上都带着说服的意味,惹得孩子对大人的话语产生厌烦,索性只听自己想听的,最后直接敷衍了事,看似承诺您,实际上是想要赶快逃离您唠叨的现场。
3.孩子直接与家长辩论起来
有时大人的话语常常不一致,让孩子有机会抓到语病,就用大人之前讲过的话回敬回去,于是就形成爸妈说一句,孩子顶好几句,最后看似您在说服孩子,实际上您早就被孩子牵着走而不自知。
到底要不要跟孩子讲道理,那就要先辨识当下的情境是要教导孩子,还是在要求孩子?所谓「教导」,就是当孩子不懂的时候,我们有义务告诉孩子缘由,教导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所谓「要求」,就是当孩子出现不当的行为,我们就有责任要求孩子当下对的表现。
不让孩子吃定爸妈的3句沟通法
若您确定孩子懂,也认定这是一项要求时,就可以这么做:
1.坚持规则,直接表明「你现在要做的事」
当您确定这件事是孩子会做,也很清楚知道为何要做的时候,就用坚定的口吻告诉孩子「就是要这么做」,因为在彼此都订立好的规则下,爸妈有责任让孩子知道,「yes就是yes,no就是no」,让孩子学会负责外,也让他学会判断。
2.该讲的道理,不必急着说,适时运用「你先做完再说」
若您确定这件事是对的,孩子也懂得当下的是非,只是孩子不甘愿,这时一样用坚定的口吻告诉孩子,先把事做完再说,不必急着当下说明为什么,因为很容易演变成各自出一张嘴,最后什么事都没做的结果。
3.避免陷入辩论的场面,善用「你现在要做什么」
当您发现孩子一直抓住您的语病反驳您,或是一直绕圈要说服您的时候,这时不需再回应孩子,而是继续运用坚定的口吻,反覆地提出「你现在要做什么」的问话,让孩子去思考现在要做的事,也终止继续辩论的发生。
上述的两段对话是要求?还是教导?孩子真的不懂得要收玩具吗?不知道插话的行为是不对的吗?您有发现第一段对话,主题已经被孩子转移掉了吗?您又有发现第二段对话,孩子已经插话成功,把自己要说的话告诉大人了吗?
当家长还在用尽唇舌说服孩子该怎么做的时候,您有想过孩子早就把您吃死死了?并不是讲道理无效,而是家长要先学会辨识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需要讲,当爸妈什么事都要讲道理,就有可能就会看见孩子越来越爱跟您狡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