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第一中学源起于五中?沈阳市第一中学与五中的关系梳理!
沈阳市第一中学和第五中学是大东区的两所省级重点高中。由于他们地处于同一市辖区中,经常被大东区和其它区的市民所一同提起,两所学校亦敌亦友的竞争合作关系也持续了多年。但今天我们不谈教学,聊一聊两校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渊源,以及校名番号序数上的故事。
沈阳市第五中学,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为沈阳历史上的第二所中学。当时,奉天省城已有一所官立中学,招收名额及其有限。为避免埋没人才,奉天学务处总办钱鑅在省城大北边门里添设自费中学堂一所,命名为奉天普通中学堂。
图1 建校之初的校舍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省城原来的那所官立中学改办为师范,在校学生全部转入大北边门内的普通中学堂。于是奉天普通中学堂就成了奉天省城唯一一所中学,更名为“奉天中学堂”。
随着学校的规模日益扩大,有记载1908年时学校称“奉天省公共中学堂”,有记载1910年又称“奉天省城中学堂”。
进入民国,学校接收奉天府中学堂两班,校务设施日益扩充。继而大力整顿教学,数、理、化均用英文授课,教学质量蒸蒸日上。无论硬件还是软件,皆成为奉天全省当之无愧的“第一”。
民国二年(1913年),学校改称“奉天第一中学校”。
民国十一年(1922年)改办为高级中学,定名为奉天省立第一高级中学校。(名义上只收高中,实则附设初中)
图2 奉天省立第一高级中学校校门
由于该校“第一”的历史地位、地处省城的优越位置,五中的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校友。如曾有翼(沈阳历史上第一位市长)、杨宇霆(安国军参谋总长、东三省兵工厂督办)、车向忱(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长、辽宁省副省长、民进中央副主席)、金毓黻(东北地方史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者)、童寯(建筑四杰之一)、阎述诗(音乐家,《五月的鲜花》作者)等等不胜枚举。
1920年代的奉天省立高中共有四所,为奉天全省一起排号。省立二高在锦州、三高也在省城(先在东塔、后迁北陵)、四高在辽源(即郑家屯,今吉林双辽)。
1929年,随着奉天省更名为辽宁省,奉天省立第一高级中学校也随之更名为辽宁省立第一高级中学校。
看到“奉天省立奉天两级中学校”这个规范的校名,读过笔者《曾用名“五中”的“一中”》一文的读者可能会感觉似曾相识。
不错,在《沈阳市第一中学校志1936~1984》中提到一中的前身是1936年春成立的“奉天省奉天两级中学”,这个校名比规范化的前者少了一个“省立”的“立”字,少了一个“中学校”的“校”字。根据康德元年的命名规则,显然也不是一个规范的名字。
最后,笔者再谈谈沈阳市第五中学的番号为什么最终排在“第五”的问题。
这个中学编号的问题,一直没有太准确的说法,最普遍的观点是以东为尊,从东开始排号。
但这个编号的方式,究竟是1946年实施,还是1949年实施,还是值得商榷的。
接下来,笔者根据《辽宁教育史志资料》只言片语的记载做一个推断:
抗日战争胜利后,沈阳的伪满国高全部改为汉式名称,改称中学。到了1946年,当时沈阳的十余所省立国高,经过调整重组后最终只有四所保留了省立中学的身份(初、高中两级),也就是辽宁省立沈阳第一~第四中学。
虽然原伪满第五国高已迁至大东区长安街南,是四所省立中学中地点最东的,被命名为辽宁省立沈阳第一中学,但其它省立中学番号的排序绝非从东往西。如辽宁省立沈阳第三中学位于和平区南十马路、辽宁省立沈阳第四中学位于大东区的东关模范小学校旧址,四中比三中要东得多。
图3 沈阳市第一中学老校门
那五中是怎么排了个“第五”的呢?
五中的校址在伪满时并非国高,当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也就没有资格成为省立中学,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1946年五中校址成立了低“省立”一档的“沈阳市立第一中学”。
沈阳解放后,到了1949年,沈阳全市的中学取消省立、市立之分,又一次重新洗牌。五中校址这个“市立一中”的名字自然是用不了了,只能排在四所原省立中学之后,退居第五。
但五中校史里也有光复后成立了辽宁十一中的记载,笔者受限于资料,只能妄自揣测。估计是光复之初全部原伪满省立国高都改为省立中学,五中校址也跟着凑了个热闹,排序十一。但很快省立中学(初、高中两级)只保留了四所,于是辽宁十一中的名字就不能用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