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称赞」和净说「好话」是不一样的教育方式
一位母亲育有就读小学三年级的双胞胎女儿。女儿A成绩优异、乖巧听话,和朋友们也相处融洽;女儿B则完全相反,在班上成绩垫底,小提琴课和自己想学才报名的英语补习都半途而废。此外,女儿B不听母亲的话,难以管教,从小学开始就不曾主动写作业,母亲只能和孩子耗着,度过疲惫的每一天。
这位母亲说,女儿B是让自己变成坏妈妈的孩子。这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就有些古怪,很不得自己的缘。“B会变成现在这样,也许是我长久以来看她不顺眼的态度造成的吧。”
原本看B不顺眼的母亲,开始反省自己。也许是和B的亲子关系令她感到难过,她转而说起最自豪的女儿A。“虽然没有好好对待B,但是幸好我经常称赞A、肯定A。对A来说,我应该是个称职的妈妈。”
我告诉她,她对女儿B的反省和坦白令人赞赏,同时也不讳言地告诉她:对A来说,她可能也不是一位称职的母亲。
她称赞A的时候,是在A考出和B不一样的好成绩时;是在A补习班从不缺席,认真学习的态度胜过B时;是在A顺从自己,不像B那样不受教时。A认为如果自己成绩考差或没有符合母亲的期待,母亲就会像对待B一样对自己感到失望。A其实也像B一样,自我存在没有得到母亲的关爱和认同。
“如果不努力学习、乖巧听话,我也可能变成妈妈眼中的B。”这样的不安不断强迫着孩子前进。A就像死守碉堡的士兵不曾放松警戒,而母亲却丝毫没有察觉。听完我的话,这位母亲非常难过。
同理不是净说好话或连连称赞对方,不过也不是要你随时把一针见血的批评挂在嘴上。
同理不是净说好话或连连称赞对方,不过也不是要你随时把一针见血的批评挂在嘴上。话语本身是否温暖人心,并非同理的核心,要达到同理更重要的是,话语是否准确地朝着某个目标,又是否丝毫不差地落在特定目标上。瞄准对方的存在本身,并且落在存在本身之上的话语,才是同理。她对女儿A的称赞和肯定,并非落在女儿A存在上的话语,而是只看见女儿A自我强迫式的行为和成果的称赞。
只对看似美好的外在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行为并非同理的本质。唯有对存在本身表达关注,此时同理才能展现它的威力。没有药效的药是假药,没有同理效果的也不是同理。
那么,难道称赞对方的好表现是毫无意义的吗?当然不是,那是好的。例如业务伙伴之间没有那样的称赞行为,便容易在无形中造成伤害。双方关系萎缩,自然难以营造良好正向的关系。在业务关系中,时时强调业务上的努力和成果,大概就是他们展现同理的方式吧。
像碗白饭使人饱足的称赞和认同
再次回到上面的案例,还有一个值得从另一角度思考的问题。或许有人好奇子女成绩提高时给予称赞,这个称赞并不是针对孩子的存在本身,而是针对他提高的分数,那么这个称赞毫无意义吗?也不是如此。既然如此,该怎么做才能表达真正的关心和同理?
称赞孩子时,比起一边强调孩子的成绩,一边称赞孩子:“哇!成绩进步这么多啊!真棒。”更重要的是关心孩子的存在本身,例如:“成绩进步这么多啊!你这次一定很努力,辛苦了。”换言之,关心的对象应该是拉高成绩的“孩子”本身。过度强调外在的成绩或成就,可能造成孩子对成绩的不安和压力,然而关注孩子本身,将使孩子感到稳定与平和,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关注孩子本身,将使孩子感到稳定与平和,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不曾得到他人对自我存在本身的关注和同理的人,会以为他人对自己成就的认同与关心,便是对自己存在本身的关注,终其一生受此困扰。这种人即使得到他人再多的关心,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满足感。当然,相较于存在本身和外在成就都没有得到他人回应的情形,上述的情况似乎要好得许多。但是就像不吃米饭,只吃配菜填饱肚子的人一样,即使配菜吃得再多,也得不到令人满足的饱足感,自然也享受不到饱足带来的安心感。只靠配菜填饱肚子,仍有一定的局限。
对存在本身的关注和同理,如同一锅刚煮好的白米饭。有了这锅饭,就算只配酱油吃,也能产生饱足感。因为米饭是最基本的食物。
同理不是对一个人外在的变化,例如增加的资产、升迁的职位、新获颁的学位或奖状,给予肯定或加以谈论,而是尽可能着重在达成这些成就的当事人自身,以及他所付出的时间或心力。此时,被同理者才会有自己真正被认同或得到回报的感受。当他们反复经历这种体验后,将不会再受外在事物所影响,活出自在的生活。同理不仅具有强大的力量,能让倒下的人重新站起来,这股力量也拥有像石英般的坚实感,使人在万籁寂静之中,即使不特别做什么,也不会因为孤身一人而感到焦急。同理的力量正是如此立体且实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