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本站资讯

父母情绪失控时,不小心对孩子说了重话,要记得与孩子和好!3步骤避免2种气话,加温亲子亲密感!

与孩子和好,能缓解孩子的恐惧、重新让孩子感受到爱,也会让亲子关系持续紧密。此事看似微不足道,却是未来孩子面对同侪与两性关系时,重要的事前学习。


  
  面对世界,孩子是一张白纸,让幼儿尽可能地在环境中探索,有益宝宝的身心发展,但当宝宝逐渐长大,生活不再只是吃、睡、玩时,家长也开始必须在孩子的生活中建立习惯与视野,咨商心理师钟岱芳表示,在教养中,为幼儿划定界线非常重要,但在界线与原则中,允许弹性空间、甚至允许更多的可能性,能激发孩子更多的创意与放松亲子关系中的紧绷。

  在安全、不逾矩的前提下(父母的界线),尽可能给予孩子弹性,能满足孩子对环境与世界的探索需求,也能让亲子之间避免总是因为太多的僵硬规矩而经常冲突。此外,钟岱芳心理师认为,孩子闹情绪的背后一定有原因,耐心的观察、拆解与了解孩子闹情绪的原因,并予以满足或给予安慰,将有助减少教养上的挫折与亲子间的冲突,使带养孩子反而容易简单许多。

和好.为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打基础

  然而,即使每个爸妈都尽心尽力的以自己所认为的最好方式教养宝宝,面对生活与工作,却难免还是会有失去耐心与遭遇育儿挫折的时候,当宝宝逾矩或踩到爸妈的底线时,情绪当下,也许不小心对幼儿说了重话,或是态度过于冷淡、激动,事后的愧疚与抱歉,经常让家长感到自责。此时,钟岱芳心理师建议,与孩子和好,能缓解孩子的恐惧、重新让孩子感受到爱,也会让亲子关系持续紧密。

  钟岱芳心理师不讳言,无论在哪种关系中,道歉、与对方和好,都是困难的事情,但如果能在教养中,给予孩子示范、带着孩子学习如何修补关系,不但有助于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也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懂得如何维系、修补与他人的关系。

弹性.让教养更容易

  所谓在教养上容许更多的弹性,有时也许必须放宽家长原本对某些事物的要求与期望,只维持最后的底线,例如:「期望让幼儿尝试并接受各种食物」是家长为孩子划定的界限(或立下的规矩)时,弹性的做法可能是:当孩子不愿意吃某样食物时,允许他这次只吃一口,并给予他足够的时间慢慢认识并接受各种食物,而不是强迫他一定要马上接受新的食物,

  底线是他仍有尝到这样食物,且允许他可以慢慢的在未来达成期望;或是「玩具玩好一定要收」,但不强迫收好积木,才能玩另一个玩具,或是非得要在洗澡前收好玩具等。

重建孩子的安全感

  与孩子的相处中,有许多情境,家长会以为孩子不懂事而忽略处理孩子的情绪,事实上,孩子不但可以了解,更经常是情绪性记忆,会记住某些情境中难过与不舒服的心情,因此,当家长感觉对孩子有歉意时,建议在情绪整理完毕后,与孩子道歉,述说产生歉意的原因,并请孩子谅解、与他和好。

  钟岱芳心理师解释,其实多数幼儿(无论是否已具有表达能力),会在哭泣后期望与爸妈和好,可能是主动要求抱抱或是主动靠近表示撒娇,期望获得家长的回应与确保爸妈对自己的爱还存在,所以此时与宝宝和好、回应他的拥抱需求,可以重新建立他的安全感。


与幼儿和好3步骤

1.整理情绪

  在情绪当下,就算是成人,也不容易在此时平静的表达歉意或是与他人和好,建议当负面情绪出现时,若有另一半可以换手协助育儿,就请求协助,让自己暂时离开现场以整理情绪,同时,可以跟幼儿说:「妈妈现在还在情绪中,还有点生气,等我气消了再来找你」、「妈妈现在没办法跟你说话,等等心情平复了再来找妈妈,好吗?」

  而当孩子正在哭闹时,也建议此时不要急着跟孩子讲道理或和好,因为哭泣中的孩子听不进去任何话语,先试着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想法脉络。必须等到孩子也平复心情后,再尝试与他和好或沟通。

2.与孩子和好

  对孩子来说,能够被了解,有助培养孩子往后了解他人的情绪(也就是同理心),与孩子和好,为的就是让孩子知道:「妈妈真心想修补与你之间的关系」与「我愿意了解你的需求、爱你,并与你沟通」。在任何关系中,「和好」是双向的,并非单方面口头道歉,却不考虑冲突的原因,所谓和好,是奠基于:我愿意了解你的需求,并尝试与你取得共识或彼此为对方调整做法。

  与幼儿的和好亦是如此,并非只是爸妈安抚孩子的情绪,而是理解孩子闹情绪的原因,并在下一次同样事件发生时,愿意为了孩子的需求调整做法,或是让孩子理解无法这么做的原因。例如:理解孩子不愿意睡觉是因为积木还没排好,那么下回可以跟孩子约定时间、提早预告,让孩子有心理准备,或是调整时间让孩子完成再睡觉等。

  「道歉」两个字,通常不容易说出口,钟岱芳心理师表示,与孩子和好其实更重视的是修补关系,所以不用拘泥于形式,如果抱歉两字说不出口,也可以用「我觉得我不应该对你这么凶」等句子做为开头,并适时的表达对孩子的爱、给予拥抱。

3.觉察并调整行为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亲子间的「冲突」经常是孩子莫名的哭闹、逾矩,让家长情绪失控所致,此时,除了与孩子和好之外,家长也可以进行自我对话,了解这次的不愉快是来自于自己的压力、对孩子的不合理期待,或是忽略了孩子哪方面的需求。

  另外,在某些情况下,家长会混淆「期望」与「合理要求」,而对孩子有不恰当的责骂,例如:要求孩子打招呼,家长觉得是正确的行为,但对幼儿而言,他不明白为何需要与他人打招呼,或是他经常看到照顾者也不对他人打招呼,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打招呼就可归咎出合理原因,但家长却可能因为幼儿「不符期望」与「感到没面子」就对孩子发脾气,忽略了探究孩子不打招呼的原因。

钟岱芳心理师提醒,一段关系的维持,在于双方知道即使有不愉快,仍然会和好,其中和好的前提,就是觉察彼此的分歧点与需求,进而因为理解而体谅、取得共识、并不再重蹈覆辙。

不随意定义孩子的行为

  当幼儿的表达能力尚未成熟,家长除了能在不愉快后给予拥抱、表达爱意与歉意之外,从生活中观察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哭泣型态或给予选择题探询哭泣原因(如:你是因为还想玩不想回家才哭呢?还是因为想要姊姊陪你回家?),都有助了解孩子闹情绪的背后理由,

  钟岱芳心理师表示,在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前,不要轻易定义孩子的「坏行为」,例如:你的脾气怎么这么坏、你为什么总是不听话等,因为在孩子能够精确表达前,若家长忽略他的真实理由,这些定义其实是误解孩子的话语,会让孩子心中不好受,长期下来,孩子便会觉得自己不被爸妈所理解。

气话慎言.影响甚大

1.避免关系威胁

  情绪当下所说的气话在成人之间也许能够被谅解,但对孩子来说,有些气话长久下来,可能会直接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例如:「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孩子的唯一,也是绝对的仰赖对象,在无法分辨气话与真话时,父母情绪下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会被幼儿当真,时间一久,孩子很容易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会轻易被遗弃」,进而在未来发展自我上也有所压抑,可能觉得自己不够好、没自信或无法自在的表达自己。



2.避免制造恐惧

  「你如果不听话,就叫警察来抓你」、「你如果爱哭,会有虎姑婆来咬你」,这样的威吓建立于虚假的谎言,但孩子却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恐惧的情绪不利身心发展,长期下来会造成孩子的畏缩,且虽然短期效果明显,却不是健康的教养对话,也并未表达出对孩子需求的理解与关心,因此应该避免。


练习和好.让关系更亲密

  每一次的亲子冲突,都是练习维系感情、理解孩子的契机,随着每一次冲突发生、整理情绪、调整行为的反覆经验,孩子会逐渐明白关系能够被修复、有情绪是自然的事情,并且能在一次又一次的修补关系后,强壮自己对受挫经验的容忍力,同时也让家长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越来越亲密。


相关主题

评论

回复

Vaptcha启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