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本站资讯

孩子是「社交弱势」群体吗?清大研究:社交阶级从小定高下,不放弃是关键!

坚持不放弃就有机会成为赢家?研究发现,幼儿在游戏竞争中分出胜负的关键,在于输的一方选择放弃。要鼓励孩子不放弃、不怕输,避免成为「社交弱势」的孩子,家长平时可以多观察、引导,培养孩子的社交力以及适合自己的社交模式。

下载 (19).jpg

研究发现,幼儿间分出胜负的关键,在于输的一方选择放弃。要避免孩子成为「社交弱势」,家长平时可以多观察、引导,培养孩子的社交力。提供


有些幼儿总是能自然而然成为团队中的小领袖,有些幼儿却往往只能听从他人的意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清华大学的研究发现,社交阶级的形成从小就定高下,低坚持度、易退缩或缺乏社交技能的孩子,容易成为「社交弱势」,需要家长老师留意与协助。

研究:胜负关键在于弱势方自愿放弃

清华大学幼教系副教授周育如、系统神经所助理教授郭崇涵合作,进行幼儿与幼鼠的跨物种研究,个别对幼儿与幼鼠进行相似的实验,发现其实幼儿间分出胜负、高低的关键不是获胜者强迫对方,而是其中一方先放弃了。

团队针对216位幼儿园5至6岁的中大班幼儿,进行游戏竞争实验,每次由2名幼童看着图卡题目,使用积木堆叠出与图卡相同的形状,最快完成者就算获胜。结果发现,在堆积木游戏中获胜的幼儿不需要硬抢,就能指挥对手把积木拿过来;而输的一方,往往是自己先放弃竞争,或是帮助对方堆积木。

研究发现,有些幼儿似乎能够自然得成为小领袖,可以发号施令、决定游戏;而有些幼儿则容易落入臣服、追随的地位。周育如指出,在孩子彼此不熟识时,个人的内在特质就会影响孩子的社交阶级,而性格上低坚持度、易退缩、低情绪力的孩子,较容易成为「社交弱势」,不常参与决策,表达意见也很少获得同学的重视。

针对幼鼠进行实验后,发现与幼童社交阶级形成模式相似:两只幼鼠从管子的两端出发,看在管子中间相遇时谁先后退、谁继续前进,而分出胜负的关键,是其中一只幼鼠决定退后、不战而逃,而非获胜的幼鼠将对方推出管子。

周育如说明,「社交弱势」是指,在社交中可能因为个性或能力缺乏,使社交活动无法顺利、达成个人目标。如果幼儿在班上不被理会、交不到朋友、不懂如何与他人互动,以至于在人际上有许多挫折,就属于「社交弱势」的孩子,这群孩子可能是沉默的多数,需要家长老师特别留意,给予更多社交上的引导与协助。

孩子是否处于社交弱势?观察这3点

孩子属于社交阶层的弱势还是高阶,要从整体的社交状况来判断,不是展现出强势个性的孩子就在社交上吃香。周育如说,有些孩子经常表达意见、个性强势,但可能同侪不愿意配合,未必会成为领导者;有些孩子个性随和,或喜欢共好互助,能在各种情况下使用不同社交技巧,反而可能有较高的社交阶层,与同侪保持友好的关系,意见会被接纳、也能玩到自己喜欢的游戏。

周育如说,不论是容易与他人起争执,或有意见不敢表达、意见不被重视,都是需要特别给予协助的一群孩子。他建议家长、老师在日常中可以留意以下3点,观察孩子是否处于「社交弱势」:

  1. 有没有朋友?有伴跟他玩吗?在团体自然分组的过程中,孩子是否找得到伙伴,是一个明显的指标。

  2. 跟同侪玩的过程中是否开心?留意孩子是能够顺利跟他人互动,还是会经常发生争执或不愉快。

  3. 跟同侪互动中若有不愉快,孩子会怎么表现?如果发生争执,孩子只会退缩、哭闹、不知所措或诉诸武力,就表示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自身的困境;如果孩子会尝试协商斡旋,基本上不用太过担心。

学习社交前先了解孩子的气质与困难,5心法培养建立社交模式

儿童职能治疗师吴怡璇说,孩子的社交能力在进入团体生活前,就要开始练习。吴怡璇与临床心理师骆郁芬建议,如果想培养孩子社交能力,或想协助改善社交问题,家长可以尝试这几点作法:


1. 家长以身作则,并善用游戏、绘本、扮家家酒练习情绪表达: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就可以示范如何与他人打招呼,让孩子将基本社交礼仪自然内化。同时也可以透过游戏、绘本等,在互动中加入能够表达情绪的字眼,让孩子学习觉察与表达情绪,不用暴力或哭闹处理问题。

2. 依据孩子的先天气质与能力来练习:吴怡璇提醒,协助孩子培养社交力之前,家长必须先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与能力。在进入团体生活前,可以让动作能力较差的孩子,多尝试不同的肢体活动,面对表达能力偏弱的孩子则要多引导对话。孩子开始与同侪互动后,要找机会观察孩子在团体中扮演的角色与表现,进而找出合适的引导方向,举例来说,冲动型、较我行我素的孩子,比较需要同理、换位思考;退缩型的孩子,可以教导如何正向解读同侪的回应。

3. 帮孩子找固定玩伴:现代家庭子女数较少,幼儿在家较难有练习与同侪社交的机会,骆郁芬建议,在学校之外,家长可以与也有孩子的朋友约好一起带孩子出游,或到对方家作客,让年龄相近的幼儿有互动机会。

4. 事前准备、鼓励小尝试:家长在带孩子与其他孩子见面前,可以先与孩子做好准备。举例来说,若是要去会面陌生的孩子,或许可以带玩具、饼干出门,让孩子可以跟其他小朋友分享,或在见面时询问「你今天想试着跟OO打招呼吗?」鼓励做出小尝试。若是有见过面的人,则可以先看看对方的照片,问问是否还记得对方,唤醒孩子的回忆,帮助缩短见面后的「开机时间」。

5. 观察行为,不急于解决问题:家长可以把观察到孩子的状况说出来,告诉孩子「我刚刚注意到⋯⋯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做?」来开启对话。如果发现孩子遇到社交问题时,家长也不要急于解决,先让孩子尝试一阵子后再解决实际的问题。

骆郁芬表示,幼儿阶段的孩子在社交、游玩过程中需要大人陪伴与引导,如果家长当下一味要求「你再试试看」,或着急询问「你为什么不做⋯⋯」,反而无济于事。他也提醒,幼儿的行为表现、社交技巧很受天生气质影响,无需将孩子跟其他人比较,或要求孩子得更外向、热情,「不同气质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模式」,骆郁芬说。

更多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社交的心法:人际关系从小开始!



相关主题

评论

回复

Vaptcha启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