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本站资讯

「好好说话」就能优化大脑,孩子需要的,每个大人都能做到!

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在于他身处的环境,是不是一个能与他交流、互动、有爱及安全感的地方。对婴幼儿,我们不需要是沟通专家,只要关心他,尽量多说,关注他所关注的,引导他发问,就是在看不见的神奇大脑中为他造千百种连结,打开人生的各扇窗。

下载 (12).jpg

shutterstock


我很希望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读过这本书,我想,那会帮助我更享受跟她在一起的每个时刻。

因为我的孩子已经成年,这本书吸引我的不是「父母」二字,而是「语言」。读过后,我更确定,这其实是一本写给所有成年人的书,而不只是父母。但是,若你有小孩,或从事的是会跟孩子接触的职业(教师、医护、社工⋯⋯),这本书绝对会带给你很大帮助及成就感。

作者是一位小儿人工耳蜗植入外科医生,她对自己的工作有极大热忱,也满心相信科技的进步能帮助更多儿童重返听力正常的世界。但是她发现,儿童并不会单纯因为「听得见」就能恢复原有的智力或潜能,光是听得见,似乎并不能保证就拥有了说话的能力。

「尽管听见了声音,他的大脑对声音代表的意义,仍旧毫无头绪。这是所有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在开始说话以前必须学习的事。」于是作者从医学进入了科学的领域,她从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身上学到的东西,使她转向听力正常的孩子,试图去找出真正的原因。

「不同于人体其他大部分器官,大脑在人出生时尚未完工。心脏、肾脏及肺脏是从第一天开始就运作一辈子;但大脑几乎仰赖一路上遭遇的一切,直到充分发展为止。」三岁以前是塑造大脑的黄金时期,大部分人都听过这个观念,因此许多积极的父母会在孩子学龄前「塞」给孩子各式各样的资讯,听大量CD、上各种课,深怕错失任何一种可能性。

注重这段黄金期是对的,但方法却不是硬塞,如果造成孩子的压力,对大脑反倒是阻碍。重点是父母或其他照顾者的「语言」。我们对孩子说多少话、说什么、怎么说,才是最关键的助力。

我很喜欢作者提出的「三T原则」,很清楚地传达了培育生命的重点:共情关注(Tune In)、多说一点(Talk More)、轮流说话(Take Turns)。书里对这三者的说明及举例简单易懂,我仅先分享一小部分。

共情关注指的是「留意婴儿或孩子正在专注的事物,然后在适当时机与孩子讨论那些事物。换句话说,就是专注孩子正在专注的事物。即使孩子小到无法理解大人说的话,或是他专注的目标不断变化,家长也要跟着孩子变化,跟随并回应孩子的带领。」


譬如孩子正在玩玩具,我们可以参与、引导、提问,而不是打开一本书,强迫他放下手上的东西来做我们希望他做的事。这有个现实原因(我读了这本书才知),「⋯⋯孩童的执行功能尚未充分发展,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保持专注;如果没有兴趣,即使是精彩绝伦的文字或故事,都会左耳进右耳出,对孩子的大脑发展几乎没有影响。记忆字汇的情况也是如此。⋯⋯当孩子必须参加他没什么兴趣的活动时,较不可能学会活动中用到的字。」

关于阅读,书里也有很棒的示范——「家长把童书放在大腿上,摊开第一页。这在传统上表示,他要开始从头到尾读这本书了,但三T采取有些不同的过程。家长一边阅读,一边敏锐觉察哪部分忽然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跟着调整自己的焦点。换句话说,要『共情关注』。如此一来,孩子拥有一条开放的学习途径,因为没人强迫他把注意力放在没兴趣的事上。」

整本书不断强调一个重点,孩子的智力能不能发展,并不在于有多少东西呈现在他面前,而在于他身处的环境,是不是一个能与他交流、互动、有爱及安全感的地方。所以,让他独自看电子萤幕、单方面听别人说故事,对他的大脑成长及字汇量并没有帮助。

孩子从出生至三岁的语言环境,影响的不只是读写能力,更影响我们这个人的核心。而这仰赖的不只是话语,更仰赖说话的方式、说话的环境,以及家长或照顾者的温暖与接纳。

读这本书其实很感动,作者对下一代的关心及期待,也开启了我的想像。我想推广阅读,最终的目的地和她一样,我希望能帮助自己和他人,更大程度地使生命绽发。每个孩子天生都拥有潜力,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珍惜与他对话、相处的时间,就能影响他的一生。知道这个可能性之后,不觉得很兴奋吗?对婴幼儿,我们不需要是沟通专家,只要关心他,尽量多说,关注他所关注的,引导他发问,就是在看不见的神奇大脑中为他创造千百种连结,打开人生的各扇窗。这种未来,才是教育该努力的方向。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她同为医师的先生,为了救两位溺水的孩子,自己失去了生命。(读到这里着实震惊,不知道她曾有这样的遭遇)她写道,先生被大家奉为英雄,而她(相信先生也是)认为,「那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成为的。」

当有孩子需要帮助,我们就去帮助。



相关主题

评论

回复

Vaptcha启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