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沟通无效?父母有时必须学着「放弃」
拥有超过三十年教育经验的石田胜纪老师,说明父母可透过称赞、认同提升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并更加主动学习,但若尝试过了都没有效果,他给父母的建议是「放弃」。放弃不是指放弃教育孩子,而是指放弃父母对孩子抱持的期待。
Shutterstock
「每次要求孩子写作业时,孩子就会反抗逃跑,有时还会翘课跑回家,请问我该怎么办才好?」
前阵子有位育有叛逆期男孩的妈妈找我商量,尽管她什么都尝试过了还是毫无效果,似乎已经束手无策。
我提供给这类妈妈的建议只有一个。
那就是「放弃吧」。
你在说什么不负责任的鬼话?各位或许会这么想。
但是以这个案例来说,父母不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完全无法改善现况。面对怎么讲都讲不听的孩子时就怒气高涨、大声斥责、说出威胁话语、长篇大论地说教,甚至脱口说出「我不管你了」。这些其实都是父母无法控制情绪所引发的问题。
这时该怎么办才好呢?
答案就是「放弃」。请各位明白,这里所说的「放弃」,是请各位父母放弃对孩子抱持期待。首先请父母先放弃「希望孩子做功课」、「希望孩子乖乖上学」这类期待。
根本难如登天吗?不,请各位鼓起勇气放弃自己的期待吧。
我所提议的「放弃」绝对不是什么放手一搏,更不是要求各位放弃教育孩子。请各位先想想,放弃孩子之后事情会如何发展?孩子会更加我行我素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甚至酿成严重事态吗?其实这些都不会发生,反而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现象。
所谓的「放弃」,其实是放弃各位至今在不知不觉间太过坚持的期待,改为无条件信赖孩子,以真正的爱守候并培育孩子。
不是监视、不是检查,而是用「我随时都在,遇到困难时要告诉我」的态度温暖守候孩子。
如果能够实现这种程度的「放弃」,孩子就能够从父母的诅咒(名为期待的诅咒)中解脱,获得尽情成长的自由,渐渐地也不会再做出叛逆行为。
父母觉得幸福,孩子就会跟着幸福
总是只看到孩子的缺点,代表父母(观看者)内心出状况了。
同样是爱哭爱笑,情绪起伏很大的孩子,有些妈妈会觉得「富有热情与感性」,有些妈妈则头痛不已:「真是难搞爱闹的孩子。」一切都取决于观看者解读的角度不同罢了,没错吧?
那么孩子希望父母用什么样的角度看待自己呢?而父母用哪一种角度看待孩子,自己才会感到幸福呢?
这里要请各位一起来做个「妄想实验」。
或许难以置信,但是你今天竟然中了一亿日元的乐透!这可不是在作梦!这是不折不扣的事实,无论确认几次号码,结果都一样,你就是中了一亿日元!
这时不爱读书且头脑简单的孩子,正坐在旁边看着漫画捧腹大笑。
现在的你,会想大声责骂孩子「不要再看漫画了,快去读书」吗?想必是开心得不得了,开心得没空去思考这件事情吧?现在满心都是一亿日元要拿来买什么?要怎么花?要告诉谁?对了,去旅行吧!或许还可以买栋房子!脑中的妄想无尽延伸,即使孩子只考四十分、翘课不去补习,甚至是沉迷于电玩,都丝毫不觉得生气吧?
「四十分?没关系没关系。」、「不过是补习班,偶尔不去也无妨。」、「这个电动很好玩的感觉,也借我玩玩看嘛!」或许还会说出这种话也不一定。
虽然「中一亿日元的乐透」是过于极端的例子,但是偶尔做做这种超展开的妄想有其意义。透过这个「妄想实验」可以轻易发现,原来父母开心时对待孩子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人们在自己幸福的时候,对他人也会比较宽容。愿意容许他人的失败、不容易看见他人的缺点,甚至能够发现对方的潜在的优点。
只要父母心满意足觉得幸福,就能够用「乐观的角度」而非「担忧的角度」看待孩子,自然不会过度干涉。懂得享受自己人生的人,本来就不会太过在意其他人,这个道理放在家庭内也适用。
如此一来,「家」就成了孩子能够安心的快乐归属,当然也会成为孩子尽情发挥才能的「场所」。
父母觉得幸福,孩子就会跟着幸福
这是真的。期望孩子幸福的话,只要父母自己学会享受人生,过得幸福即可。是的,请先从自身做起。
by 石田胜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