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行为的背后,有着说不出来的困难
我相信,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正向意图,即使是看似不被主流价值接受的行为,背后也有着不得已的原因,可能是想保护自己,或者觉得这是当下自己所能做的唯一选择。
Shutterstock
「老师,我不喜欢命令别人做事……」他低着头,小声地说。
这孩子是由导师转介过来的。刚开学被选为班上的卫生股长,却没有确实分派或监督同学进行打扫工作,以致班上的整洁成绩名列全年级倒数,同学们怨声载道。
导师问他为什么没负起责任,他告诉导师,他不知道卫生股长需要做这些。导师觉得很夸张,转介时特别叮咛我:「这孩子很狡猾,会说谎逃避事情,你别被他耍了!」。我说:「让我跟他聊聊吧!」
他说话的速度很慢,声音很小,也很少看着我。但仍然缓缓地告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无法指派同学做事情。每次想到这个,我总感到压力很大、很想逃。」
「所以你才跟导师说,你不知道自己需要做这些?」我接着问。他回答:「嗯!我不是故意要骗导师的」。
—
我想起从小学到大学,因为成绩好或人缘佳,多次被选为班长。老师和同学都说我很有领导能力,实际上我恨透了这个职务。
一直到现在,我仍然排斥担任领导者的角色。我可以在长官的指派下把工作妥当完成,但是要我分派任务给别人,或者指使他人做事情,我却避之唯恐不及。
我纳闷着,有「权威畏惧症」就算了,还不愿意成为权威?或许与学生时代的一些不愉快经验有关吧!
—
记得小学时担任班长,总要在老师不在时维持秩序;而班上乱轰轰,我怎么也无法让大家安静下来。老师进教室后发现全班吵成一团,连我也一起处罚了!
后来,我学会板起脸孔,把吵闹的同学一一登记下来,名单交给老师,总算让班上同学乖乖的不敢造次。可是,我却被同学排斥疏离了!时值国小的我,夹在同学与老师中间,既委屈又无力。我开始痛恨担任班级干部的角色。
上初中时,我又当了班长。常要收同学的作业或资料,有些同学就爱拖拖拉拉,三催四请还不交,过了许久收不齐。我好几次被导师不明就里地痛骂:「拖着么久还收不齐,你到底有没有尽责呀!」
我很早就知道,如果师长不挺你的话,担任班级干部将会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我曾经鼓起勇气向初中导师主动请辞班长的职务,却被导师痛骂一顿:
「你说不想当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吗?那我也不想当老师,我可以说辞职就辞职啰!」导师说得义正严词,当下我巴不得他立刻辞职,但我不能说出口……
—
我们总鼓励孩子担任班级干部为班上服务,美其名是一种磨练,实际上却让不少孩子在这过程中留下受伤的回忆。吊诡的是,班级干部帮忙师长分担了许多班级经营上的工作;然而,有多少师长教导过孩子如何担任班级干部,如何因应担任干部时的压力与困难?或者在孩子服务的过程中受到委屈时,愿意给予他们支持?
或许是这些创伤记忆,让我害怕接触任何需要命令他人或指派任务的角色。我深恐会有坏事发生,也总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把这样的角色扮演好。
于是,我能理解这孩子的痛苦。事实上,不是他不愿意负起责任,实在是有困难。我相信,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正向意图,即使是看似不被主流价值接受的行为,背后也有着不得已的原因,可能是想保护自己,或者觉得这是当下自己所能做的唯一选择。
甘耀明X李崇建携手打造少年成长小说│山羊、老鹰,还有我的帕加尼
立即索取
这孩子对于命令他人做事的恐惧程度之大,大到他必须对导师撒个谎来逃避,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虽然在一般人看来叫做欺骗或不负责任的行为。
—
「事实上,任何需要接触人群的时候,我都十分焦虑。」他补充说道。
「真的?」我惊讶地问。「对呀!快要运动会了,放学后班上同学都要留下来练习竞赛项目,我很不想参加!」我想起,每当接近运动会时,放学后的校园仍然很热闹,孩子们总是卖力地抓紧时间做最后准备。
他在班上总是独来独往,没必要时,不会主动跟人接触。我警觉地问:「那么,现在你在这里跟老师讲话,会感到焦虑吗?」,他说「会!一开始很紧张,现在好一点了。」
我这才猛然想起,他走路总是拖着脚步,低着头,避免与人视线交会,也害怕成为他人目光焦点;而说话时语句精简,音量微弱,有话想讲也好似卡在喉咙说不出来。如果带他去就医,恐怕会被精神科医师诊断为「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吧!
这样的孩子一定很辛苦!每天来学校都得面对人群,不是同学就是老师,下课、午休、或是遇到需要团体互动、分组讨论的课程,焦虑指数立刻飙高。只有回到家里才是感到全然放松的。
那么,我更可以想见,担任这需要主动指派工作给同学的班级干部,根本是要他的命!
—
从事心理助人服务的这段期间,我遇过许多被扣上行为偏差、消极懒散、态度不佳或者不负责任等形容词的孩子。当深入地理解后便会知道,这些不被接受的行为,背后都有着功能,有时候是为了引起注意(负向关注),有时候则是要自我保护,或者显示自我价值。
而更多时候,这些问题行为只是孩子遇到难以招架的困难时的表象讯号——他们缺乏某方面的能力,或者面对某些事情时感到无能为力。如果我们更细腻一点,便可以发现,这是孩子释放出的求救讯息,希望师长们能理解并伸出援手。
家族治疗大师Virginia Satir说:「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因应才是问题。」
那些不被大人接受的问题行为,或许正是孩子用来因应当前困境的方式,也是他们在当下所能想到,或能力所及的唯一选择。
因此,面对这些有着偏差行为、或看似不负责任的孩子时,我们先别太快下结论,做出评断,而是该试着相信,问题行为的背后,可能有着说不出来的困难。无论如何,请让孩子们知道: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故意做出不被接受的行为,当你这么做时,或许有你不得已之处。如果你愿意的话,请让我知道你的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面对并解决问题。」
当师长愿意放下评价,试着用心去理解时,孩子的心门便敞开了。
(本文撰写于2015年11月22日,修改于2019年6月11日,文中案例为真实故事经充分改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