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本站资讯

「不安感」不是被抛弃的迹象,而是通往自己内心的钥匙

「他是不是不在乎我⋯⋯」「他一定不够爱我⋯⋯」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容易陷入害怕被抛弃的恐惧,然而这样的不安又可能影响、改变关系。这样的心理是怎么来的?当反覆陷入焦虑循环,可以怎么做?咨商心理师分享当我们面对「不安感」时,如何自我觉察、对话。

下载 (2).jpg


「你爱我吗?」常常需要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问另一半的人,到底想听到什么?是「我爱你」就够了吗?还是要什么样的保证才感到安心?有的人在关系中,只要对方不在身边或是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就感到极度焦虑。

「为什么他这么久没回我讯息?都两个小时了!他手机不离身又重度成瘾,不可能没看到!」
「他是故意不回我的啰?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是不是不够爱我?」

负面假设恶性循环,让被抛弃的恐惧成真

「不够爱、不够在乎我、我没有价值、关系会恶化、我会被抛弃⋯⋯」来到咨商室想处理亲密关系中的不安感的人,往往有着一个内在的恶性循环的假设,最大的恐惧就是被抛弃。

带着这样的恐惧与焦虑不安,会让当事人不断的在关系中保持警觉,时常像侦查队一样在找寻对方「不够爱自己」的证据,好像在等待对方会背叛的各种征兆,并为此感到痛苦。紧绷的心理状态,容易在关系中转化为情绪性的爆炸、态度恶劣的质问、故意冷漠的对待对方,主动的、或被动的攻击,到另一半真的受不了了,往往想退后一步保护自己、或保留自己的空间,此时当事人就好像抓到什么证据般可以指控对方真的「不够爱」。

在心理学中把这样的状态称为投射性认同:当一个人将自己想像的、或自觉感受到的,强行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以上面的例子就是终有一天我会被对方抛弃),于是开始展现一连串被不安所引发的行为,最后真就让对方想退后或离开。于是此时当事人又可以再进一步认同,证实了他最早投射出来的那些情况是真的。

为何会不自觉进入投射性认同?过去经验如何影响?

当不自觉的进入投射认同的心理机制,想进一步觉察,我们可以从这几点去了解: 

  • 是否被过去的感情经验影响

 有些人在感情中有被伤害过的经验,尤其是被欺骗或背叛,对人的伤害可能很大。若这些经验没有被好好面对与处理,到了下一段关系,可能会变得更难以信任对方。但什么是有好好的面对与处理呢?简单来说,当你想到过去的经验,仍然有很多负面情绪涌现(例如愤怒、伤心、焦虑不安),代表这些情绪仍留在身心里,需要被梳理跟疏通。

  • 我们眼中看见最原初的关系是什么样子? 

对大部分的人来说,父母是我们最先看到的情感关系的样貌。他们如何相处、如何冲突、又如何解决冲突,对孩子来说都有着有形无形的影响。若有些人的成长是与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也可以回想他们在你记忆中是怎么样的一对伴侣?单亲家庭的人一样可以回想你与父亲或母亲相处时,他们分别对感情态度如何?又是如何提到彼此的?

觉察探索自己在原生家庭所看到的「最原初的伴侣关系」,以及这如何影响自身对感情的想法与态度,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在感情中的样貌、信念与价值观。

听懂你的不安,它在说什么

一位因为在感情中很没有安全感的人来到咨商室,诉说着父亲在他成长过程中一再又一再的外遇。「心理师⋯⋯其实我根本就不相信有从一而终的关系,外遇只是早晚的问题。我很怀疑一个人有可能一辈子只爱一个人吗?」这个「不安」,似乎是个人感情信念(belief)有关,而与现在跟正谁交往、顺不顺利无关了。


另一个人哭诉着自己的伴侣总是以朋友为主,把自己放后面,所以很不安。「心理师⋯⋯他是不是不够爱我?为什么朋友的事他都亲力亲为,但对我就很随意?」

这个「不安」,似乎与比较和不满足的感受有关。有机会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当事人的成长经验中,父母总是比较疼爱手足,当事人没有被忽略,但总不是排在顺序第一位。

各种不安的背后,可能勾起的是很不一样的情绪、情感、想法与价值观,我们需要去了解它想说什么。有的人会说,他们确实在感情中发现另一半的不忠,或是真的有被欺骗的经验过。很多为此苦恼的人们来到咨商室中,想了解这不安感到底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对方的?是自己太敏感、安全感不足,还是对方的态度或行为举止的确让人难以信任?

不安是个线索,但并不是通往寻找另一半要离开自己的迹象,而是通往我们自身内心地图的钥匙。试着拿着这个钥匙,带着关怀、好奇的问自己:

  • 为什么此刻我会不安?

  • 除了不安,我还有什么感受?

  • 我联想到什么经验吗?

  • 那些过去的经验又带给我什么想法或感受?

先看清楚自己,才有机会看清楚关系中的他人

今年有一部电影《在车上》,当中有一段台词道出了关系的真实:

无论是彼此应该多么了解的对象、多么相爱的对象,你都不可能完全窥见别人的内心。去追求这种事,唯有自己难过而已。不过如果做出足够的努力,你一定能窥探自己的内心,因此最终我们能做的,大概是和自己的心诚实相处吧。如果希望真正看清别人,只能深深的笔直凝视自己的内心。

所以,到底我的不安是我自己的,还是对方造成的?我们能做的,依然是继续尝试了解自己的内在。

但要深入了解自己并不容易,那些痛苦的、阴暗的、不堪的,往往都被我们埋藏到深处。要「深深的笔直凝视自己内心」是很需要勇气的。但如同电影说的,我们清楚自己,才有机会看清楚他人。当对自己内在清明清晰,会知道此刻的不安背后带出的恐惧或焦虑是什么,是过去的影响还是跟现在的关系有关。清楚后,或许再考虑要如何表达给另一半。

反应而非反射,建立沟通的基础

很多时候的表达,其实只是情绪的反射性行为(reaction)。不安的反射,往往都是情绪的丢掷,例如:「你为什么都不回讯息、你是不是不够在乎我?」这样的「表达」伴侣当然会想逃。

若我们先做了自我的功课,理解自己的情绪与想法,或许能够使用反应性行为(response),例如:「你的没有回应,我会焦虑,也知道这跟我过去的经验有关,当你忙碌时是否能够简短给我个回应,或是告知我你正在忙?」在关系中有机会这样沟通,彼此相互了解,信任感也在这当中慢慢建立。

当我们越清晰通透,越能看清现实。此时我们的不安也能够安放,反应而非反射,可以为自己做出适合的决定。或许是继续在关系中修炼,日渐亲密,也可能是毅然决然离开。


相关主题

评论

回复

Vaptcha启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