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捡外面的东西、爱搜集、爱囤物... 蒙特梭利专家:先同意孩子,再用这4招教“断舍离”
你家孩子捡过什么奇怪的东西回家呢? 是不是也搜集、囤积了一大堆物品在家中呢? 专家分析,孩子这些行为,背后都有其原因的,父母越是制止,孩子愈容易「卡住」,若想兼顾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家中的清爽整洁,得掌握些技巧再行动。
「我家孩子每次去公园,就一定会捡石头、树叶或树枝回家; 比较漂亮的饮料罐、饼干盒,也都舍不得丢,家里堆得到处都是,怎么办呢?」
「我女儿曾经捡过一片剥落的柏油回家,说是『地震宝石』; 还捡过干燥的昆虫尸体跟树的汁液,声称那是琥珀,她想要收藏...」
「我以为上小学后,就比较不会『拾荒』了,没想到,我儿子有一天竟然把自然教室淘汰的标本木盒、坏掉的显微镜,都捡回家了...」
在网络上的父母社群中,常看到诸如此类的讨论串,孩子喜欢捡东西、搜集甚至囤积东西,是很多父母的烦恼; 尤其,都会区寸土寸金,家中空间有限,很难完全任由孩子当个快乐的收藏家。
孩子捡回、搜集的物品,都在「当下」是珍宝
行为背后,必有原因。 如果想要好好处理这件事情,首先,大人得先理解孩子喜欢捡东西、搜集东西的原因,以及观察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网络上被昵称为「大树老师」的资深蒙特梭利教师赵崇甫说,就蒙特梭利的观点来看,孩子在一岁多以后,便进入了「微小事物敏感期」,开始关注身旁的小东西,例如地上的小叶子、路边的小树枝等等,对所有东西,都彷佛发现新大陆般的感到新奇、有趣。
也是从这时开始,孩子常会想要捡拾、搜集东西,并在当下视若珍宝。 大树老师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很多,除了「喜欢」、「想要」之外,还包括「怕再也看不到」、「家里没有」、「舍不得丢」等等。
别用大人的经验跟框架去看孩子,更别强硬制止
上述原因,有些其实是孩子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例如,喝完的牛奶瓶不想丢、想搜集,可能是孩子不知道以后还会买牛奶,还会有很多这种瓶子; 又例如,想捡拾叶子、树枝,可能是孩子不知道公园里总是会有许多叶子、树枝。
「也有可能,捡拾与搜集,是孩子生活中少数可以掌握、或控制的事情,」大树老师强调,心理层面的因素不可轻忽,就像有些有囤积倾向的成年人,是因为心中有还没放下的事情,想改变行为,得先关注心理。
大人很容易会觉得孩子捡回的东西「没用」或「很脏」,这是大人的观点,大树老师建议,别用大人的经验跟框架去看孩子,更别强硬制止,否则孩子很可能会卡住; 还是得先关注孩子捡东西或留东西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大人就多观察,至于三岁以上的孩子,则可以试着跟孩子聊聊看。
孩子什么都想捡回家? 大人用这4个招式+总量控管来因应
在对孩子有了些了解后,若想有些行动,让孩子别捡太多东西回家、以免家中太凌乱,大树老师以去公园玩为例,提供以下四个招式:
招式1:当孩子想捡东西回家时,可以跟孩子说:「这个东西是公园的,我们玩一玩,要还给公园。」 赋予意义之后,孩子很有可能就不会捡了。
招式2:如果孩子仍执意要捡,可以跟孩子说:「你觉得这个东西很宝贵、想要再玩吗? 那我们找个秘密基地藏起来,下次再来玩?」 让孩子知道,能把东西储藏在某处,不用非得带回家,之后也还能再来玩。
招式3:如果孩子坚持一定要捡东西带回家,可以请孩子选一个,并且要能放在某个盒子里或某个袋子中,给孩子「有限的选择」。
招式4:也可以跟孩子沟通「拍照也是一种搜集的方式」,让孩子拍下想要捡的物品,做个纪念。
大树老师归纳,这些方法,其实都是赋予孩子「意义感」跟「主控权」,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当然,孩子会不断「破解」,例如要求更大的容器、想捡更多东西回家等等,父母可以用总量控管的原则,给孩子固定的抽屉或盒子存放想收藏的物品。
可以偷偷清掉孩子的物品吗? 给孩子「有限的选择权」
有些大人会看不惯孩子捡回、搜集太多「看起来没用」的东西,就偷偷清掉,大树老师直言,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很难断言到底能不能这样做,「但如果偷丢孩子的东西,被发现了,就表示孩子在意,大人就得处理。」
处理的方法,大致能归纳成以下这些步骤:
步骤1: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先向孩子承认大人的行为,可以说:「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你还要,所以就丢掉了。」
步骤2: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有义务
告诉孩子,他也有保护、收好自己物品的义务,可以跟孩子说:「你觉得很宝贝,想要留着的东西,就要收好喔,我才知道你还要。」
步骤3:建立具体的规则
跟孩子讨论,以后想要的东西要收在哪里,例如可以给孩子一个箱子、一格抽屉或一个小柜子,放他想收藏的东西,箱内放什么、怎么放,大人就真的别管了; 如果怕太脏乱,可以跟孩子约定每年或每隔多久,要大扫除、整理箱内。
同时,也在家中一角设立一个「待丢物品区」,放个箱子,告诉孩子可以把用不着、还不确定要不要丢的东西放在此区,每隔一段时间来检视,假若真的都没用到,就回收或清掉。
大树老师说,在订规则时,大人自己要先想过,例如给孩子的空间要多大、大约多久清一次,抓住大方向后,再在这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当孩子觉得自己有选择权时,就比较不会想冲破规则。」
善用孩子的秩序感,建立收东西的习惯
蒙特梭利主张,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秩序感」,例如会习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某个物品摆在某个地方、某件事情按照某个方法来做等等; 蒙特梭利还认为,孩子都有「吸收性心智」,对于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会自然而然的内化、吸收。
大树老师建议,父母不妨善用这两点,引导孩子养成收拾的习惯,可以先从玩具区跟书本区着手,并掌握一些原则,例如:同样类型的玩具放在一起、每个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每次用完都物归原处等等。
当孩子可以沟通之后,就能试着练习更进阶的「断舍离」。 以玩具来说,如果同类型的玩具已经有很多个了,可以试着跟孩子讨论,只留部分常玩的就好,例如绒毛娃娃留几只、小汽车留几台等等,其他就放到待处理的观察区。
在沟通的过程中,大人提问的技巧很关键,可以跟孩子说:「家里空间有限,现在有太多绒毛娃娃了,我们留十只下来,你要留哪十只呢?」 让孩子在有限的范围内做选择,而不是问孩子:「这些娃娃,你还要留吗?」
慢慢练习「断舍离」,试着用新习惯取代旧习惯
当然,孩子会愈来愈精,愈长大、愈爱讨价还价,希望留更多东西,「这时大人就可以请孩子来说服自己,问问孩子留的理由、配套,让孩子练习表达与沟通、练习争取自己的权益。」
对于孩子的要求,大人也不一定要全买单,还是得看家中实际情况而定。 假若没接受孩子的提案,别立刻拒绝,要有一些时间缓冲,让孩子觉得「大人有认真思考我说的话」; 也可以给个替代方案,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有被重视。
大树老师提醒,在跟孩子练习收纳的过程中,大人不必压力太大,也别想着一下子就要井然有序、做到百分百,就在能力范围内,试着用新习惯来取代旧习惯,慢慢的变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