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本站资讯

不要过度指导!如何兼顾规矩与探索,才不会扼杀孩子的与生俱来的探究之心?

孩子天生就充满好奇心:看到就想摸、摸到就想吃

观察是探究之母。观察是多面向的,每个孩子一出生、开始有知觉感受,就展开他的观察旅程。他们会用手去抓身边的任何东西,也常常会把东西放进嘴里。

他们总是很想知道,身边这些东西是「什么」?

等孩子长大一点之后,也都会经历一段破坏力很强的阶段,拿到笔就想乱画,拿到什么装置就想把它拆开看看,在外面看到车子就会想摸一下,看到水坑就想踩下去。直到父母对他们说过无数次「不可以」之后,他们才慢慢「变乖」。不再乱画,也不再乱摸、乱踩。


pexels-artem-podrez-6941450-scaled.jpg
孩子大一点之后会经历一段破坏力很强的阶段,拿到笔就想乱画,拿到什么装置就想把它拆开看看。图/Pexels


放心让孩子探索世界吧!会飞快的成长

当然,好奇心会杀死猫,也会造成危险。我不是说小孩做任何事都该被鼓励,不需要被教育,他们当然需要被指导去适应安全和社会规范,慢慢的学习做出适当与安全的行为。

许多时候父母心无余力,只能用最快速、有效的方式告诉孩子:「不行」,让他们快速学会某些规范。

然而当大人对于孩子所有的探索,给予的回应一律都是「不行」,就可能会让孩子失去许多探索与发现的机会,因此,大人需要多花一点心思,让孩子在合适的情况下进行探索。

如何在「让孩子尽情探索」和「维护孩子安全与家庭整洁」的拉扯之间进行权衡,是相当考验家长智慧的事,不过我想提醒的是:许多小小孩的游戏,像是那些乱摸、乱咬、乱拍,常常是他们的「实验方式」,只要在安全的前提下,有时候家长不妨放手让他们试试看。


pexels-krivec-ales-552168-858x628-1.jpg
大人需要多花一点心思,让孩子在合适的情况下进行探索。图/Pexels


平时家长如果心有余力,不妨在家里准备一面墙,告诉孩子:「在这里,你画什么都可以。」当孩子用手触摸路上的车子时,可以停下来请他看看手指说:「你看看手指上有什么?」然后帮他擦一擦,继续往前走;偶尔可以在下雨时,帮孩子穿上雨裤、雨鞋,告诉他:「你今天可以尽情踩。」在确定水坑不深、安全的情况下,踩水坑是很过瘾的。

这些看起来不受控的孩子乱玩行为的背后,潜藏的是孩子不受局限、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灵。

孩子对世界的各种探索与观察,一开始或许的确看不出什么「成果」,但长期下来就会累积非常多的经验,成为更多、更深入观察的基础,逐渐将观察结果转化为一个个疑问的素材。

避免Emotional Damage!试着不过度干涉

等待小小孩长大一点,口语、绘图、书写等能力更好一点时,他们就会用说的、画的或写的,把他们观察到的有趣事物记录下来。家长其实只需要扮演跟小孩对话的角色就行了,多跟他们聊聊他们说的、画的、写出来的东西。

除非他们来求助,说他想要描述某件事物,但是一直做不好,希望父母帮他想想办法,否则大人无须给他们太多的指导规定。藉由一些对话,有时当父母表达一些阅听之后不理解的点,对孩子来说就能提供许多帮助,因此不需要太过积极的过度指导。

「过度指导」一直是我观察到台湾父母容易犯的教养错误。

父母常常没办法忍受孩子的作品太过幼稚,于是忍不住过度指导、甚至直接插手协助。例如我的孩子小时候,曾发生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

有一年放寒假前,幼儿园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白色的纸灯笼,让他们回家完成彩绘,作品将在元宵节那天挂在幼儿园里展览。我们让孩子依自己的想法创作,想当然,成品就是一个没有受过训练的中班小孩能画出来的样子。

但到了元宵节当天,我们却在幼儿园看到一盏比一盏更精美的灯笼。


pexels-expect-best-707265-scaled.jpg
幼儿园举办灯笼彩绘的活动,原想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但到了元宵节当天,我们却在幼儿园看到一盏比一盏更精美的灯笼。图/Pexels


台湾父母对于这种会产生公开比较,或什至会有比赛名次的场合,似乎极端敏感,常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那些场合中展现出「神童等级」的作品,而不是符合那个年纪的孩子、真正属于孩子的作品。

父母仿佛等不及孩子能在一夕之间长大,展现羡煞旁人的天赋,交出一份大人眼中「成熟」的作品。

但请别忘了,长大需要时间,成熟必经历练,等待与陪伴的耐性,是台湾父母必须学习的功课。

学会放手!让孩子探索出更多的「为什么」

等到孩子的能力更成熟一点,当然就可以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技巧有系统的进行记录。

我们总是会把观察到的许多现象纳入自己大脑的经验库中,也会将读到的知识一并纳入。我们常会自动合理化许多现象,也必然会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归纳、推理。

但只要累积得够多,就一定会发现许多新的现象和原本认定的分类方式或推理有矛盾,或是对现存知识产生无法理解的现象。这些无法理解或矛盾的讯息,就会促使我们提出一个「为什么」的问题。

许多孩子成长到某个阶段,都会开始疯狂的问「为什么」,这段时间也常常是父母最难招架的时期。大人面对孩子的「为什么」问题时,常常直觉想到的回应就是直接告诉孩子自己脑中记得的答案,如果不清楚的话,就打开电脑查一下Google 就行。

大部分情况下,我认为家庭里若能出现这样的对话与互动是很好的。不过有时候,我们可以对那些「答案」提出一些质疑:「这个答案是真的吗?」、「我们有办法证明吗?」、「他们怎么知道的?」、「有其他可能性吗?」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试着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别强硬灌输「权威式」答案!以颜色吸热能力为例

我们家的小朋友在幼儿园时期,有一次听到老师偶然提到「黑色的东西比较会吸热」,当时老师等于提供了这个权威的答案。

小朋友回家提到这件事情,我就问他说:「这是真的吗?我们来想个办法实验一下吧。」我随手拿了一张白纸和黑布,盖在两支温度计上,然后打开一盏100W 的白炽灯泡照在上面,过几分钟,果然观察到黑布下的温度计温度上升得较多。


pexels-alleksana-4284290-scaled.jpg
「黑色物品较容易吸热」在孩子的眼中可能会有别于常人的「其他可能性」。图/Pexels


正当我自我感觉良好,一招实验就让小朋友心服口服时,他马上提出问题:「爸爸,可是我觉得是因为黑布上有很多洞,但是白纸上面没有洞,所以黑布才会比较热。」

喔,我的天!原本想说小朋友好骗,随便弄个实验就想糊弄过去的结果,就是马上被打脸啊!一给小朋友机会,他也马上提出「有其他可能性吗?」的问题。让我只能马上拿另一张白纸,在上面涂黑之后,再做一次实验,小朋友才心满意足的相信。


相关主题

评论

回复

Vaptcha启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