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本站资讯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什么?一则圣经故事背后教会我们的事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的是「名声累加回馈」,说明这种「多者愈多,少者愈少」的两极现象。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发现,科学奖项老颁给那些最有名的科学家;有贡献但名气小一点的科学家,却什么都分不到。莫顿提出「马太效应」来解释这种「锦上添花」的社会心理现象。


    世界的赢者圈不断缩小,
用心用力去盘点并组合自己的独特优势,
才能成为「全拿」的赢家。

    一样日月,两种人间。这世界就是这样分配不均,经济学有一个「名声累加回馈」现象──「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正说明这种「多者愈多,少者愈少」的两极现象。

    「马太效应」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的寓言:

    一名地主即将远行,呼叫三名仆人来,把家业交给他们。并分别给他们五千、两千与一千银币。之后那领五千银币的,做了买卖,再赚了五千;那领两千银币的,也同样赚了两千;但那领一千银币的,竟然挖个洞,把银币埋起来。

    主人回来后,验收成果,奖励了另外赚了五千与两千银币的仆人。当领一千的仆人报告成果后,主人夺走他这一千银币,赏给那赚五千银币的仆人。主人说:「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发现,科学奖项老颁给那些最有名的科学家;有贡献但名气小一点的科学家,却什么都分不到。莫顿提出「马太效应」来解释这种「锦上添花」的社会心理现象。

 

    二十一世纪一开始,美国、日本等国的实质薪资都一起倒退十几二十年,最可怕的是全世界同时掀起「普设大学」风潮,年轻人一离开大学,发现自己成了历史上第一批面临「极端资本主义」与「文凭贬值」曲线死亡交叉的世代。

    2010年,一位26岁突尼西亚大学生穆罕默德,因为失业被迫摆蔬果摊,遇到了警察索贿。缴不出钱的他,于12月17日愤而自焚,导致一连串反政府的示威抗议,正式启动「茉莉花革命」,并如燎原之火,引发「阿拉伯之春」,让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动荡连连。

    2010年至今,南欧年轻人失业率普遍在30%以上。2011年8月,美国发生「占领华尔街运动」,抗议百分之一的富人抢尽所有资源。同一年,经济学家柯文(Tyler Cowen)出版《大停滞》(The Great Stagnation)一书,像一记警钟,告诉全世界:「中产阶级时代已经结束了,安全退休即将成为梦幻。」

    无论我们同意或不同意,都被卷入了时代巨轮,但这不代表我们没有选择的机会。若我们不想被巨轮压碎,可以试试「从自己的强项出发」。

    

相关主题

评论

回复

Vaptcha启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