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本站资讯

孩子敷衍和不配合的背后:小心被动攻击的信号

被动式攻击(passive aggressive)行为,指的是表面上服从,但其实内心是不满、生气的,他不会直接将负面的情绪表现出来,却会用敷衍、拖延、丢三落四、作对或争辩等方式,来发泄他的情绪,进而「攻击」令他不满的人或事。被动式攻击的目的就是要让对方期望无法实现,让对方生气。网路上已经有不少文章讨论被动式攻击行为,大多是探讨成人,但其实,学龄前的儿童就有可能会出现被动式攻击了。

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孩子会出现被动式攻击,大多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爸妈的管教如果是比较严厉,比较没有弹性,让孩子感到强烈的被控制,孩子觉得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例如生气抗议都是无效,除非达成要求,其余免谈。久了孩子也会学到直接表达生气是没有用的,甚至还会因为生气而被处罚,既然如此,那就表面上顺从大人,但实际上故意做不好,这样比较不会被责骂,而且也可以不让大人顺意,令大人不高兴,这就形成了被动式攻击。

被动攻击行为的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

所以,有被动式攻击行为的孩子,他们心里想的是:
1.反正跟大人沟通都没用
2.大人对我的要求都不合理
3.反正我努力也不会得到赞赏
4.我现在这样都是别人害的
5.你们让我不开心,我也要让你们不开心

被动式攻击的孩子,可能会用这些方式来反击:
1.拖延
2.敷衍了事
3.生闷气、态度差
4.绷着脸噘嘴
5.故意忘记
6.故意出错

当以下是被动式攻击的孩子可能常说的话:
1.因为……,所以我没办法(借口一堆)
2.随便啦!你要怎样就怎样(心不干情不愿)
3.好啊!(不悦口气)
4.我没听到你说什么(明明就不可能没听到)
5.我等一下就会去做(结果一直没做……)
并不是孩子说这些话就是被动式攻击,还需要视孩子的情绪行为表现而定。

孩子有被动式攻击的行为,爸妈该怎么做呢?

1.重新建立亲子沟通的方式,不再完全命令,可以提供孩子一些选择,甚至邀孩子一起讨论,但彼此都要谨记,说到做到。

2.不要对孩子的被动式攻击行为有太多的情绪,要让孩子感觉,原来这样的攻击行为也不会让大人不开心,打破孩子的信念。

3.要求孩子时,要相当清楚明白,而且要合理,最好的状况是邀孩子一起讨论,例如妈妈认为你应该要在吃饭前将功课写完,若孩子认为他肚子饿就是没有办法写功课,那么是否该各退一步,但绝对不是说那至少写一半,而是具体列出,那晚餐前完成什么,晚餐后八点前将剩下完成,若没有完成,请孩子提出补偿办法。

4.允许孩子表达感觉与感受,而大人也要尊重孩子的感觉与感受,才有机会改变孩子的被动攻击心态。

教养在亲子之间一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要打破孩子被动式攻击的恶性循环,势必要有一方做改变,当然就是父母了,及早处理,别让孩子的被动式攻击行为,由倾向变成习惯,甚至成为根深的固的人格特质,这对孩子未来的职场、社交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相关主题

评论

回复

Vaptcha启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