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告诉小孩:「你不要再哭了!」怎么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如果不想要孩子用哭来表达,那我们期待孩子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长期以来,我们是否引导过孩子,并与孩子一起练习,而不是口头说说?
妈妈念着小艾:「你到底是在哭个什麽劲?怎麽动不动就在哭?这次又是谁欺负你了?有什麽事就直接开口说。 只会在那边哭哭啼啼,看着就让人心很烦。 去洗把脸,洗一洗心情会比较好。 继续这样哭,我看你眼睛肿得到时候都睁不开了。 」
小艾爱哭,连哥哥都故意学她,在她面前哭了起来:「呜呜呜...... 呜呜呜......」
哥哥越是这样捉弄,小艾更是放声大哭。 妈妈很讨厌听到哭声,听着听着心情就坏了起来。 每回见小艾在哭,妈妈总是显得很不耐烦。
「你都已经大班了,又不是小baby,不会讲话。 难道你要这样一路哭到进小学?到时候被同学笑,我看你怎么办。 没有人想跟你玩,你就只能一个人在学校孤孤单单。 」
妈妈想吓吓小艾,看看能不能让她收敛一下爱哭的行为。 没想到不说还好,越说反而越糟糕。
不是说不能哭,但哭总该有个原因。 可是小艾不讲,妈妈也不知道。
幼儿园老师也不时反映:「目前班上有些小男生总是爱嘲笑小艾『爱哭鬼,没人爱』。 」不用想也知道,当小朋友越是这样子捉弄,小艾就哭得越起劲。
哭似乎成了小艾每天的基本功课。 而且妈妈发现这孩子越哭,肺活量越大,声音越来越宏亮,并且哭得越来越久,完全没有停止下来的迹象。
对于小艾的哭,妈妈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也感到很纳闷,心里不时在想:「这个孩子是不是情绪哪边有毛病?是不是有什么情绪障碍呀?难不成要带她去看医生?如果爱哭到去看医生,会不会被笑啊?」
说真的,孩子没去看医生,自己这个做妈妈的都得去求助精神科医师了。
早期疗育别错过:意中心理师来解惑
「不要哭」──压抑的安抚
看到孩子哭,我们很容易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不要哭,不要哭。 乍看之下在安抚孩子,事实上这么做却是在压抑孩子。
当我们这么做,正是在告诉孩子,哭这件事是不被允许的、不应该的,所以你必须立即停止哭这个举动。
仔细想想,孩子哭泣是否正牵动着我们自己的负面情绪?例如烦躁、无奈、厌恶、不安、生气、反感等。 想要让孩子不哭,不单纯是为了孩子好,有时只是为自己着想。
我们一直在明示、暗示孩子:「哭不是好事,不是大人喜欢的事,不是大人能够接受的事,不是大人期待你表现的事。 所以别哭,懂吗?」
然而,我们告诉孩子不要哭,却少了引导他可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不能哭、不要哭,那么孩子可以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常常哭、爱哭或是哭了停不下来时,我们大人千万不要在旁边威胁、恐吓,甚至数落他:「你再这麽哭,就没人爱了。 」「再这麽哭,人家会讨厌你哦。 」「再这麽哭,你就会越哭越丑了。 」
哭到底该如何停止?我们可以先回过头来想想:过去孩子不哭了,是什么原因让他停下来的?
以哭做为一种套利手段
你可以观察孩子的哭是否收放自如、干净利落。 注意孩子在哭泣的背后,有他所要达到的目的。 孩子面对不想做的事,就哭;想要的东西要不到,就哭。 而当孩子逃避了不想做的事、达到所要的事,哭就停止了。 哭已经成为孩子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
如果研判哭是手段,就得要削弱哭这个行为。 当下最好不要有任何反应,静静地看着孩子,先不说话,仔细观察孩子的哭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以及如何收尾。
清楚地让孩子了解他哭泣背后的目的,也让孩子了解,以哭做为手段是无法达到预期的作用,除非他以适当的方式来表达。
孩子哭泣是否需要安慰、安抚,关键在于哭的原因。 若是情感上的哭,是需要我们安慰、安抚、转移或拥抱的。
我喜欢这样问自己:「眼前孩子的行为,到底要告诉我什么讯息?」以这种方式来思考,让我增加想要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动机,不会仅从表面的偏见就贸然处理。
如果不想要孩子用哭来表达,那我们期待孩子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长期以来,我们是否引导过孩子,并与孩子一起练习,而不是口头说说?
假戏真做,无法收摊
有些孩子哭到后来假戏真做,原本是做为手段的哭,结果哭了之后,最后收拾不回来,停不下来。 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会采取安抚、转移的方式,但并不会对他所提出来的要求给予妥协。
我们很容易选择顺着孩子,但风险是容易让孩子对于我们予取予求,这时的哭就变成是情绪勒索。 孩子透过哭来套利、来要求,让我们妥协以达到他所要的目的。
平时随时留意所到之处,是否有哪些空间、角落,在哪个时间相对地人潮比较少,带着哭泣的孩子到这些地方,减少别人关注的眼神,我们的压力相对会减轻许多,在面对孩子哭的当下,我们也比较能够从容应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