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获满足的「一项需求」,成年时将酿成3大问题
配合孩子的速度,大人的等待也是一种尊重。
如果一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未获得尊重的满足,在成年之后的生活里,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问题一: 对尊重的需求极度敏感和匮乏,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问题二: 无法尊重自己的内心需求;问题三: 未曾获得尊重的人,自然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问题一: 对尊重的需求极度敏感和匮乏,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如果受到尊重,会感到安全;如果对方态度不佳,内心会感到别人在针对自己,会引发内在的情绪波澜。接下来,会无意识地落入「我不够好」的坑洞中。注意:无意识状态显然是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没有力量观察的部分,很容易导致人们选择逃避、冷漠、指责、讨好的应对姿态。
问题二: 无法尊重自己的内心需求
一旦尊重的需求长久不能得到满足,自我尊重的能力就无法建构。于是,什么才是内心真正的需求?什么是「尊重自己」?这些答案在有些人的一生中都无法寻觅。而这些自问式的问题恰恰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需要思考的内容。例如:身体的界限在哪里?如何不被侵犯和伤害?自己的情绪如何管理?如何正确释放自己压抑已久的情绪,不让这些情绪垃圾伤害自己、伤害别人?如何拒绝别人的同时又不会伤害他人?
当基本需求被满足后,心理层面更为精微的需求就会自然浮现。但是,在缺少尊重的人群中,身体感受的麻木与心理感受的粗疏会让伤害在无意识中发生。可能是伤害他人,也可能是伤害自己。不是将情绪暴力地发泄在别人身上,就是自己一忍再忍,直到身体生病为止。那些内心不想做的事,现实不允许再维持的一段关系,因为无力拒绝,无力选择,最终让自己处在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中。
问题三: 未曾获得尊重的人,自然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没有自我尊重的能力,也就失去了真正尊重别人的能力。尊重是由心而发地看见、接纳、允许,懂得与别人相处的界限以及别人的内心需求。但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那个看上去是爱但实际是侵犯的能量通常在无意识中开始,且不知道停手。
比如,当儿子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妈妈却还时常插手儿子的生活,例如掌管儿子家门的钥匙、干涉儿子的经济问题、进儿子的房间不敲门、帮儿子洗内裤等。这些生活状态,都是出于一种无意识的不尊重,看似是爱,但实际上是由于缺乏对界限、对尊重的认识而导致的无意识掌控。
配合孩子的速度,大人的等待也是一种尊重
孩子在成长中就像一只缓慢的蜗牛,如果你真的爱他,就在你的内在留一个空间,让你自己也成为蜗牛,这便是对另一只蜗牛最大的尊重。
案例一: 孩子是一只缓慢的蜗牛
在楼梯口,我看到一个2岁多的小男孩朝1岁多的小女孩大喊:「还我的车!」
男孩的妈妈立刻就说:「让妹妹玩一下嘛!」但小男孩丝毫听不进去妈妈的话,一个劲儿地说:「还我的车!」倔强的小女孩将车藏在背后,固执地说:「我的,我的。」女孩的妈妈不知所措。
看着这一幕,我走过去,蹲在小女孩的面前,友善地看着她,并且用缓慢得如同一只蜗牛的速度对她说:「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女孩惊讶地看着我,我友善的眼光没有离开她。那一刻,她的身体散发着一个能量信息,那就是「是这样的吗?」
于是我再次以蜗牛的速度告诉她:「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她质疑的能量再进一步地扩散,同时,透过她的眼睛能够感受到她身体内部正在运作着对这句话的认知与感受。这个时候男孩的妈妈着急了,说:「没关系,就让妹妹玩一会儿。」而男孩也着急了,说:「那是我的,我的。」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小女孩内在的体验,于是我再一次用蜗牛的速度说:「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我知道这个缓慢的等待充满了价值,因为小女孩正在用她的身体和感受,转化这个信息,这个「感觉↓接纳↓整理↓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如此复杂的过程,怎么可能在快速中完成呢?我并没有着急,而是静静地等待,当我第五次缓慢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小女孩将手从背后伸出来,安心地将小汽车送回小男孩的手里。而在这个过程中,小男孩也是那么安静地等待着。
尊重、等待本身就是生命的美德。当小汽车回到小男孩手上时,两个孩子都充满了喜悦。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男孩拿回他的小汽车,同时在等待的过程中,他看见了妹妹认识这件事的过程;而小女孩虽然归还了小汽车,但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和体验。所以,这份喜悦很快就传染到两位妈妈身上。
如果说等待是一种尊重,那么给予孩子一个缓慢的空间也是一种尊重,感谢小男孩的等待,他的耐心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给父母的建议】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这样表达对他的「尊重」
0-3岁
*不强迫孩子分享。孩子的语言来自于心灵,源于内心真实的流动,需要在放松的环境下表达。
*允许孩子哭。哭是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当孩子还无法用言语表达情绪时,通常会用哭来替代,同时孩子们还不会用「压抑」这一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自然,哭就成了一种情绪释放的管道。
*任何场合,不要去逗别人的孩子,也不允许别人逗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世界,一切都是真的,他们无法理解成人用「善意的玩笑」来让大家开心的这种表达方式。
3-6岁
*在孩子提出需要帮助的时候,才给予帮助。没有要求帮助的时候,就不要打扰。
*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尽可能和孩子保持同一节奏,切勿自己走在前面,把孩子留在后面。
*用邀请和感谢的口吻与孩子沟通,而非命令式的口吻。
*当孩子专注做事的时候,不要随便打扰。兴趣产生专注,而长久的专注有助形成意志
6-12岁
*给孩子表达奇思妙想的机会:「对于……,你怎么看?」
*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不随便翻阅孩子的私人物品。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不随便在孩子面前评判他的朋友。
*遵守和孩子的约定。
*尊重孩子的努力,即使结果不如我们的期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