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本站资讯

孩子「上纲上线」!挑战大人底线是什么心理?

面对「孩子越说越故意」,叫他不要倒玩具,他就故意整桶倒出来。其实孩子「越说越故意」是有原因的,一起来看该怎么教~

R-C.jpg

孩子越说越故意! 10大行为

  • 叫他不要做他偏要去做

  • 爱挑战大人的底线

  • 明知道不行却故意去做

  • 被处罚过但下次还是照做

  • 凶也没用好好说也没用

  • 故意做完还会看大人反应

  • 一定要人家很凶才要怕

  • 不愿意听大人的建议

  • 一直在提醒同一件事

  • 问他为什么故意?都说不知道

原因1: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1岁、2岁、5岁

有时候孩子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因此会故意做一些行为来吸引眼球。这类孩子可能会故意做一些对别人不利的事情,或说出对方不喜欢听的话,目的是引起互动。他们渴望与他人互动,但方式可能不当,或者他们希望得到的正面注意不够,因此才会选择负面的方式。

冷处理/转移注意力,教正确表达: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选择不理会或冷静处理这些行为,同时教导孩子正确的社交技巧,要避免过度反应,不给予孩子期望的关注反应。而是可以询问孩子的真实需求,并鼓励他们以正面的方式表达。同时,父母也可以主动提供其他方式让孩子得到注意,或者与孩子进行互动,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与冲动缺乏思考型的孩子一样,这类孩子也有内在的需求,仅仅是限制和命令是无法解决问题的,给予孩子适当的机会满足他们的需求,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原因2:冲动控制差、想做就做

》2岁、3岁、4岁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是出于「冲动」,他们没有停下来思考后果就做出了行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控制力还未发展完全,或是他们缺乏思考的习惯,这类孩子动手比动脑快,即使提醒也未必有效,因为一旦看到「刺激物」,就会冲动行事。

教先观察再动手,奖励等待:

这类孩子需要加强各种的抑制控制能力,针对常出错的情境刻意练习。大人可以透过教导「心像练习」引导孩子在脑海中描绘情景,让他们想像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出适当的反应,帮助孩子训练自己的控制力,并适当奖励孩子能够等待的行为,多多鼓励他们在行动前先停下来思考。

原因3:觉得好奇或好玩

》3岁、6岁、7岁

有时候孩子做出一些看似故意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对事物感到好奇或感到无聊,像是上课时觉得无聊,就去拉前面同学的头发,他们心理都知道这不能这样做,但又觉得拉一下没有关系吧!不太在意后果,这类孩子往往不太在乎行为后果,只在意当下是否排解无聊或是满足好奇,即使被限制了,他们可能还会寻找其他方式来解决自己的无聊感,所以不断禁止是没有用的。

满足感官,安排事情给孩子做(他们无聊就会探索):

对于这样的孩子,先不要一昧的限制,父母可以提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排解无聊感。同时,也要教导他们如何选择适当的娱乐方式,避免因为无聊而做出不适当的行为,要让他们体会自己认为无伤大雅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借此也能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在行动之前要先想想会不会令他人感到不舒服。

原因4:被禁止的反抗心理

》7岁、8岁、9岁

有些孩子会因为受到限制而产生反抗心理,他们可能会故意去做一些被禁止的事情,或是想挑战大人的权威。这类孩子往往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当大人越是严格限制,他们就越想知道真的做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尽管他们会接受大人说的「不行!」,但他们往往会想要证明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想挑战大人的论点,例如大人告诉他们「不能在走道上奔跑,很危险会撞到人」 ,孩子可能会回答「才不会,我技术很好,不会撞到任何人」。他们常常希望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

减少限制命令,给予选择权:

对于这类孩子,父母可以多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进而降低故意行为的出现,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想法和能力。不要让孩子只感受到不断的被限制和命令,而是通过提供选择和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可以问孩子他们的看法和想法,并给予他们一些合理的选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这样可以减少他们故意挑战的行为。

原因5:不会表达心理需求

》3岁、4岁、6岁

有些孩子可能因为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压力而采取故意的行为。他们可能会感受到压力或焦虑,但无法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这些情感,因此将这些情绪转化为不良的行为表现。这种行为可能包括不说话、情绪失控、或者做出不寻常的举动,这些都是他们无法控制情绪的表现。在家长看来,这些行为可能会被误解为故意的行为,而实际上是孩子内心情绪的表达不足。

引导孩子说(给时间去想、少批评、正面期待):

父母应要冷静地与孩子沟通,询问他们的感受,并尝试了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和焦虑。重要的是要表现出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批评或指责孩子的行为。并提供安全空间,要创造一个开放的沟通环境,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在家人面前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用担心被责备或批评,引导孩子说出内心想法。

相关主题

评论

回复

Vaptcha启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