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个性是天生的吗?三岁定终生的概念有何依据?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是由先天基因与后天受环境影响的交互过程逐渐建立出来。过去,大家认为三岁定终生其实是混淆的概念。学术上,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或小儿心智学者等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个性称为「气质(temperament)」。Alexander Thomas和Stella Chess (1997) 依据九个气质维度: 活动程度(Activity level)、规律性(Rhythmicity)、适应性(Adaptability)、反应强度(intensity of reaction)、主导情绪(Dominant mood)、注意力分散程度(Distractibility)、注意力广度和坚持度(Attention span/persistence)、反应阈值(Threshold)及趋避性(Approach/withdrawal),将小孩分为易养型(easy)、慢吞吞型(slow to warm up) 和难养型(difficult) 三种气质类别。因为不一样的气质,会显示出不同待人接物的倾向、情绪与态度、甚至是生活的习惯与规律。
可是,小时候所显现的气质便是终生的个性吗?
经过许多研究后发现,是的! 先天的气质的确对儿童的发展有着连续性的影响。Blatný, Millová, Jelínek, & Osecká (2015)的研究说明,儿童时期的气质能预测其适应性心理功能(即安适感[well-being],含生活满意度、自尊和自我效能)和适应性社会功能(如: 职业稳定性)。然而,先天的气质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意思是说,气质仅是个人长成中的其中一项要素,后天的环境同时也扮演重要的影响角色。 Jarcho等人(2013)从大脑神经层面来探讨不同气质特征的小孩在面对开心和可怕的脸孔时的神经状态和行为表现,发现不同气质的孩子,却能表现出类似的表面行为。但是在外表行为没什么显著差异的情况下,不同气质的孩子所启动的大脑神经回路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行为抑制功能好或不好的孩子在大脑额叶背外侧、扣带回以及纹状体活化的状况则刚好相反,可见由后天培养出的补偿策略所产生的结果可以适当的调整不同气质的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基于这些发现,建议照顾者好好回应不同气质的小孩们,将成为一个最有利的修正因子(modifier)。既然环境与气质是双向交互作用的,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们的大脑对环境的敏感性,举例来说,当一个害羞的孩子在探索新环境时,若能先了解他的感受,然后鼓励并一再保证(reassurance)的方式教养通常能增强孩子容忍新经验的能力(Kagan,1994)。再例如:不强调权力的教养方式对易恐惧和焦虑的小孩更有效;但对不会怕或低焦虑的小孩就不一样了。所以先天气质虽然影响了儿童对环境经验的感受,却可以在适当育儿的环境里塑造出其个人性格(Blatný, Millová, Jelínek, & Osecká, 2015)。研究发现,「够好(good enough) 」的育儿条件是能知道何时是够了,比如:足够的等待、足够的满足、足够的相聚、足够的分离,而不是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研究结果也指出一个「够好」的教养方式能帮助儿童发展成能够适应这个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安适感。
所以,不要害怕不同先天气质,也不用花时间比较孩子的难养程度或慢吞吞的类型。反而可以试着先进行对他特质的了解,再针对他的特质设计适合的「培育与照顾经验」,协助孩子在「承担挫折与建立自主感」之间找到平衡。教养并不是一昧的给予满足或严厉剥夺,以下几项是父母可以协助孩子们增加对环境适应力的方法,做到「刚好」:
维持与孩子间温暖而有回应(非拒绝性)的关系。
当孩子暴露于恐惧情境时,能提供有安抚力量且又带挑战的鼓励。例如:引导怕生的孩子去参加团体活动并分享有关外出去接触陌生世界可以得到什么的范例或故事。
大人之间维持一致、公正且坚定的教养方式。
在适当的时候能教孩子如何能够合理满足自己的需求。尽量避免直接给予,但也不直接拒绝,而是在讨论之后引导孩子做判断。
有时候大人需要将「我认为这样对孩子才是最好」的想法先搁置,听听孩子的主观想法,尽量重视,且依据他的计画来尝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