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正确陪伴孩子长大的五个心理学小技巧
【从小孩长到大人的心理小技巧一 】:陪伴孩子去看见有意义的经验
孩子的大脑仍在逐步发展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孩子透过各种感官刺激与整个大环境进行互动、接触,透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等感觉的经验,他们学习如何与世界互动,比如当妈妈嘴角上扬时,这个时候可以尽情撒撒娇,但如果妈妈嘴角下垂时可能就表示不能再继续不「识相」了。
孩子在感官逐渐发展完备的阶段其实已经具备相当的观察力和敏锐度,但相对而言,孩子与环境接触的经验自然不如大人对环境刺激的经验来得多,因此孩子通常不清楚也无法体会这些感觉刺激的意义,这个时候便需要「有经验的」家长们多给予进一步的引导。
孩子对于外界刺激的解读通常需要大人进一步的引导,而引导的方式与内容通常也需要大人多费一份心。家长可观察不同孩子的情况来调整孩子投入的方式,即依循孩子能力的最大限度,适当指导并给予孩子适切、可独立思考的空间,过程当中由家长创造环境、适切引导之下由孩子创造成功的经验。
【从小孩长到大人的心理小技巧二】 带孩子了解自己的感觉不等于别人的感觉
对孩子而言,直观上看到的、听到的即为事实的呈现,事实上发展阶段的孩子仍持续在搜集、广纳不同的资讯,让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想法更为丰富,这个时候如果能透过由家长、老师提供不同的引导、思考,能让孩子思考变得更为多元。
思考的多元性也包含孩子是否能理解他人与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不同,在没有他人的提醒之下,大多的孩子会以为他人所想的跟自己的一样。如同绘本的主人翁,故事的一开始,在看过爸爸的各种令他不喜欢的「缺点」后,他以为妈妈跟他一样不喜欢爸爸,然而妈妈却告诉主人翁他眼中不一样的爸爸。这个过程对主人翁或对孩子而言可能是相当冲击的,但同时亦能让孩子开始认知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并不等同于他人,而家长可在这个部分点出并进一步引导孩子思考为何每个人的想法会有所不同。
儿童发展理论大师皮亚杰提出的「心智理论」指的即是儿童是否能够理解自我或他人的行为表现是基于个人所想的、所要的,直至成人,孩子都将不断的修正与调整对于他人想法的理解。这个部分的引导可与孩子讨论故事情境中不同角色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可能在想些什么?他们的想法又有什么不同?并从过程中让孩子体会透过不同角度将可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从小孩长到大人的心理小技巧三】 陪伴孩子观察同一件事的不同时间点与面向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透过不断地感觉,以及和内外在的世界互动,一点一点地构筑对自己、他人与世界的概念。然而,有时候这些概念反而会变成限制他们的东西,孩子很可能会以同一种方式去解读特定的人、事、物。这时候父母亲就可以带着与孩子一起去看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层面。像是小棕熊透过妈妈的分享,发现了从妈妈的角度可以看见不同的东西,像是:「在妈妈疲累的时候会帮她按摩」,或是带孩子看见不同时间点,例如:「在自己睡着时,爸爸会帮她盖被子」如此也能够让孩子不被自己既有的记忆给限制住(小棕熊的记忆可能会是爸爸很少对他们付出关爱)。
当孩子开始了解到同一件事情有不同面向与时间点时,如同技巧二题及,知道自己的感觉不一定等同他人的感觉时,而且自己的与别人的感觉也可能因为不同时间点而有所差异,那么孩子才有机会暂且放下既有、局限住他们的想法,进一步开拓其他的角度,有更多元的思考。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亲可以透过与孩子互动式的提问来帮助孩子观察与思考,若是孩子说了一种回应,就可以耐心地问问还有没有别的不同的回答,爸爸妈妈也可以参与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提供其他面向的思考,给予孩子大量的刺激经验。
【从小孩长到大人的心理小技巧四】 当孩子出现值得鼓励的行为时给予称赞
当孩子能够看见不同的角度,就像绘本中的小棕熊可以从很多角度观察并发掘出爸爸的优点,像是面对许多事情的态度、对于亲人隐晦的爱和对待身边所有人真诚的心等等。此时父母可以适时称赞孩子这项并不容易的行为。
父母可试着在行为出现时及时称赞孩子值得鼓励的行为,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的喜悦。此时「称赞」这个动作,即为「增强物」,能够激发孩子做出值得鼓励行为的动机。让孩子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等到下一次思考时就可能自主寻找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因为他们经验过上次做出这样的行为时父母的反应。
假如孩子一时无法以多面向的角度思考,家长则要避免经常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得知有哪些角度,因为引导不会使小朋友有动机去主动思索,下一次思考时可能会被先前的方向限制住,无法想出其他角度探索更多可能,或是只会延续以前被引导的角度,而不会想要自己挖掘新的方向。也有可能还是只如同先前维持在单一角度思考,没有其他改变。
在孩子成长中的许多其他行为也是一样,当必要时父母使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可能有什么方法、或是还有哪些其他的方法,平常则尽量多用称赞,增强孩子探索的意愿。
【从小孩长到大人的心理小技巧五】 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庭里孩子成长的阶段,同时也是父母可以和他们一起学习、成长的机会。像是绘本中的小棕熊一家人,在小棕熊从一开始并不喜欢爸爸的某些缺点,进而不喜欢爸爸。于是和妈妈倾诉,听了妈妈的建议,决定观察寻找爸爸的优点后,妈妈也开始三不五时聚集一家人分享大家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透过讨论和沟通,对彼此更加了解。利用孩子的成长让全家人一起学习,而不是只有孩子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家长也可以趁此时听听孩子的声音,体会孩子愿意分享生活琐事的喜悦。
而小朋友在分享自己的生活时,如果觉得有些爸爸妈妈做的事情自己不喜欢,其实也可以一起提出,此时父母可倾听孩子的声音,思考改变的可能,或是和孩子讨论,哪些地方是孩子不喜欢的?为什么?在沟通的过程中,双方都能有所收获。孩子能够跟父母提出自已的看法,透露希望大人改变的讯息,并了解大人是有在认真倾听的,父母也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喜好,并探究背后的原因,有时他们的原因其实很温馨,像是绘本中小棕熊不喜欢爸爸抽烟是因为会伤害爸爸的身体健康。而若是该行为的出现是必要的,父母也能借此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会做出该行为,进而一起讨论如何修正该行为减低孩子的抗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