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间多一点「人性」上的理解,关系会更紧密,别让你的用心良苦,换来孩子的厌弃!
只在「角色」上与孩子互动,教养容易变得僵化
在一次亲职讲座中与家长们互动,有位爸爸提到了他的成长历程:「从小父母亲就对我非常严格,特别是我的品德,他们非常重视,甚至希望我长大以后出家。在成长过程中,我对他们的管教其实非常抗拒,所以长大以后,就一直努力跟他们的期待背道而驰。或许是因为这样,我才会选择我的太太成为伴侣,因为她的特质和她娘家的家风都很开放、自由。而这也影响了我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我会不断告诉自己,绝对不要变成像我父母那样。」
在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什么呢?身为父母,重视孩子的品德,对孩子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要求严格,难道错了吗?这样的立意当然无庸置疑,但问题就出在父母只在「角色」上与孩子互动,一看到孩子就马上「使命上身」,一味督促他端身正心,而忘了孩子其实是平凡人,也有懒怠或做不到的时候。
如果不在人性上与孩子连结,教养很容易就变得僵化而失去弹性,孩子身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长期处在不被理解的状况下,自然就会想逃或反抗,只待时机成熟而已。父母的用心良苦,最后换来孩子的厌弃,这样的结局,怎不令人唏嘘!
其实,父母会有某种教养的原则,背后都曾经走过一段非常「人性」的道路,但这个历程孩子看不见,所以往往无法理解。
在当天的讲座中,有位妈妈提及,她的母亲在她小时候,每天总会规定她阅读三则社会新闻,她始终无法理解为何母亲要这么做,只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与险恶。后来,当她自己成为人母,这段成长的经验竟深深影响她对孩子的教养。当她看见孩子在陌生的团体中积极融入时,内心就会升起莫名的恐惧,深怕那些「不怀好意」的人们,将对孩子造成伤害,但非常纠结的是,又很希望孩子可以融入人群。
在她接续回溯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意外透露父亲有多次婚外情的纪录,对家庭非常不负责,这让母亲非常辛苦,也让母亲对婚姻有严重的不安全感。我问道:「你觉得这跟母亲不断让小时候的你读社会新闻有关吗?她想要透过这件事告诉你什么?」她停顿了一下,眼眶闪着泪光。
她说:「妈妈会这么做,应该是想告诉我这个社会不安全,很多人都不能轻信,希望我提高警觉,要好好保护自己。」我问道:「你有看到她在做这件事情时,背后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吗?」她点了点头。我继续问道:「你现在说出来,感觉如何?」她说:「很想谢谢妈妈!」
我接续说道:「你虽然深受母亲影响,但必须分辨清楚,你跟她并不一样。她跟你的关系,与你跟孩子的关系,是两条不同的线,不可以缠绕在一起。当你可以把这两条线梳理开的时候,我想,你就比较容易能在『保护孩子』和『希望孩子融入群体』之间找到平衡点,而非让两者陷于矛盾、对立。」
身为父母,重视孩子的品德,对孩子的言行举止要求严格,难道错了吗?这样的立意当然无庸置疑,但问题就出在父母只在「角色」上与孩子互动,一看到孩子就马上「使命上身」,若不在「人性」上与孩子连结,教养很容易就变得僵化而失去弹性。
在「人性」上与家人相遇,为亲子关系增温
回到本文一开始的故事,如果那位爸爸对于他的父母能有更多「人性」上的理解,或许将会大幅扭转他从小对于父母的观感,也会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不过,这对于小时候的他而言,是「不可能的任务」,除非父母愿意在孩子面前展露或承认自己的局限(如:会焦虑、会担心、会害怕……等),否则孩子永远只能从「角色」上去认识父母,而长期从这个单一视角看待父母,彼此的关系必会走向疏离。
所以,回到自己目前所处的情境,你会选择如何看待自己与父母还有孩子的关系呢?综前所述,诚挚建议你可以多一点在「人性」上与他们相遇,而非总是戴着「角色」的面具迎向他们。你会发现,越能够人性地看待家人,彼此的连结就越能因理解而更紧密,而这正是让亲子关系增温的一帖催化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