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夫妻或亲子都一样,好好沟通,如何听,比怎么说更重要!

好好沟通──如何听,比你如何说更重要

我曾经听过一场演讲,演讲一开始,讲师带学员做深呼吸,让身心平稳下来,然后他缓缓地说:「今天你会从这场演讲带走什么,取决于你『如何听』──你如何听到我讲的东西?你如何让这些资讯落在你心中?」

演讲结束后,我心中一直浮现这句话,并反覆思考着:我带走什么,取决于我如何听?在和别人说话时,我们到底是「如何听」的?


我开始回想咨商室中的个案,尤其是伴侣或家庭咨商会谈,脑中开始浮出一些对话。

「我希望你可以多花一点时间陪我。」一位伴侣说。

「我工作就是这么忙,我也没办法啊,你为什么不能理解,总是要批评我?」另一位回答。

如果单纯从这两句话,你看到什么?我看到一位伴侣说出内心的期许,而另外一位听到的是「你在攻击我」,于是防卫反击。我发现,原来对话当中,「如何听」似乎比「如何说」还要更重要。

邀请你花点时间反思,在日常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在和别人说话时,你都「如何听」呢?尤其当对方和你的观点不同时,你又是如何听的?

 

你在争辩,还是对话?

想一想,你在「听」对方说话时,是为了争辩,还是为了对话?

争辩与对话是两种非常不同的文化,「争辩文化」(Culture of Debate)告诉你谈话的目的是「为了赢」。「听」对方说话是为了找出破绽或缺点,让你可以反驳。你是在战斗,不是真的在聆听。

相反地,「对话文化」(Culture of Dialogue)让你愿意好好去聆听对方在说什么。「听」是为了理解,而不是找出论点来反驳对方。你愿意打开心胸,去吸收对话的观点,去找出共同点,去尝试能不能一起建立出新的意义和观点,以及去检视自己的观点和假设。

我猜想,台湾的教育让许多人都养成了争辩文化,让我们在与他人谈话时,急着去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是真正去倾听别人的观点。某些特定日子,更可以看到这些争辩文化浮上台面──选举、过年家族团圆、发生社会事件或抗争活动时,我们各自在不同地方争辩,在网路上、社群网站上、街道上、餐桌上、房间里,我们争辩着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各种社会议题等等。

请你回想一下,在不同关系当中的谈话,你都是如何听的呢?你的听是为了找出破绽来攻击,还是你真的想要理解对方?

美国精神科医师丹尼尔.席格(Dan Siegel)发明了一个小活动:首先,请你先大声念出十次「不行」:「不行!不行!不行!不行!不行!不行!不行!不行!不行!不行!」念完后觉察一下,你现在心理和身体有哪些感受?

接下来,为自己轻柔地念十次「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同样的,去感受一下现在身体有哪些感觉?

我发现,当我大声念十次「不行!」时,我立刻感受到心跳加速、身体紧绷、神经系统进入战斗或逃跑状态;而当我温柔地说「好啊」这个词,则让我身体放松下来,回到平稳状态。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进入和对方的谈话前,早就在心中大喊了十次「不行!」,而且心想:「他才不想听呢!每次怎么讲他都听不懂!他根本无法对话沟通。」然后,我们带着这样的战斗状态和争辩文化去和对方说话,当然沟通无效。

 

走过桥,与另一个人相会

想想看,当你遇到「不一样」时,像是和你不一样的想法、观点或价值观,你通常会冒出哪些情绪或反应?以及,在成长过程中,你的家庭和社会文化是如何教导你面对「不一样」?

我猜想,有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到的是:「不一样」就是错的,就是有问题的。毕竟在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中都被要求一致,要跟别人一样,让我们没有太多机会练习容纳差异与不同。

而关系中的许多冲突和破裂,都来自于差异。你觉得这样做才对,但同事觉得要那样做才对;你这样想事情,但伴侣觉得应该要另外那样想。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所以有差异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面对关系中的差异,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消弭差异」,而是去处理如何和差异共处。

你能不能够接受同样的事件,你和另一个人就是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读,而且你们两个都没有对错,就是看待事情的方式不同?而当我们发现另一个人和自己「不一样」时,你愿不愿意放下想要捍卫自己的需求,试着去真正理解另一个人?

著名的婚家治疗师艾丝特.佩莱尔曾经说过一个比喻,我非常喜欢。她说:「你愿不愿意走过桥,去拜访另一个人?」也就是说,你愿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放在你所在的桥的这一侧,然后抱着开放的心胸,越过桥,进到另一个人的世界,真心真意去认识与理解这个人?

在听到这个比喻后,我也尝试练习:每一次对话前,我会在脑中想像着一座桥,我在这一侧,要与我对话的人在另一侧。然后,我把装着我的观点与偏见的包袱放下来,走过桥,去与另一个人相会。

 

同理倾听,好好接住对方倾倒出来的东西

一行禅师提出了「同理倾听」(Compassionate Listening)这个词。他说:「同理倾听,就是让另一个人能够把心中累积的东西清空。」读到这句话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一个画面:一个人手中稳稳地捧着一个大容器,接住另一个人从心中倾倒出来的各种情绪和痛楚。要这样接住对方的情绪,是很不容易的事,而这样的画面,多么美丽。

我们常常误以为「帮助人」就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所以当另一个人来和你吐露心事时,我们很常落入想办法、提供主意的模式──告诉对方「该怎么做」、 「你不应该这么想,应该要怎么想才对」,或是「不应该有这些感觉」。这些都不是倾听,而是你把自己的想法加诸在另一个人身上。

「倾听」本身就是一个动作,是个我认为非常美丽的动作。你愿意稳稳地捧着这个容器,完全接住另一个人内心倾倒出来的东西。

此时此刻,你放下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不把自己的意见加诸在别人身上,你让对方知道:不管你心中有哪些东西,都可以倾倒出来,我会稳稳地接住。「我没有要改变你,我想和真实的你待在一起,你的每一种情绪和感受都是被欢迎的。」这样全然的接纳,就能够让另一个人减轻许多痛楚。

我们可以练习同理倾听,学习稳稳地捧住容器,全然接纳另一个人倾倒出来的痛楚。虽然这些倾倒出来的东西不完美,却十分珍贵,这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层与真挚的连结。


相关主题

评论

回复

Vaptcha启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