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拖拖拉拉?家长们别沉浸在孩子能如期做好的幻想中!
其实拖延只是一种「症状」,真正的病根是「不愿改变现状」。做之前,必须要有强烈的动机,像是「老师给的压力」、「时间压力」、「不做就惨了」等等,才能让人愿意跨过那个门槛开始行动。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写作业老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写?吃饭、洗澡也是三催四请,真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有时候,让孩子多做一个步骤,帮助他们跨越那个很高的门槛,并找出强烈的动机来,事情反而会进行得更轻松。
知名部落客提姆.厄本(Tim Urban)在他著名的TED演讲「拖延大师的脑子在想什么」中说:「不拖延的人根本不存在!」他认为所有人都有拖延症,只是严重程度不同,是否「发病」,也取决于当下的情境。
拖延症在有明确的界限,也就是一件事情的最后截止日期时会特别明显,典型的学校作业、报告等,这些有确切截止日期的事件,最容易让拖延症患者察觉到自己的拖延。虽然恼人,但能察觉到已经算是不错了。
最可怕的拖延叫做「总有一天」
你是否也常从别人口中听到,或自己就很常说出这样的话:「总有一天我要瘦下来!」、「总有一天我要赚大钱!」、「总有一天我要考上顶尖学校!」……等等的。像是这样的话,即使没有说出口,我想所有人都曾经在心里面呐喊过吧!
但其实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句话本身就意味着拖延了。当我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脑中想像的是这件事情「已经完成」之后的样子,而不是中间的「执行过程」。其实人的大脑是很难分清楚现实与想像的,当我们在想像事情完成的样貌时,其实就已经得到了部分的回馈,当下就完成了自我满足,所以就更容易陷入「做白日梦」的处境了,当然也就更不会着手实践啰!
拖延的本质与病根:不愿改变现状
其实,拖延只是一种「症状」,真正的病根是「不愿改变现状」。如果我们以物质所具有的能量高低来做比喻的话,原始状态下可以称之为「低能阶」,而开始一件事情则是需要能量的输入,让人的状态提升到「高能阶」才能开始。
当低能状态与高能状态差异过大的时候,就必须要有强烈的动机,像是「老师给的压力」、「时间压力」、「不做就惨了」等等,才能让人愿意跨过那个门槛开始行动,如图一所示。
克服拖延第一招:多做一个步骤
因为拖延而堆积如山的事情不是已经够让人头大了,为什么还要再多加一个步骤呢?其实,这个步骤有点类似无障碍坡道的作用,既然我们不愿开始执行事情的核心任务,那我们就多给自己一个「坡道」,来帮助自己跨过那个很高的门槛。在很多情况下,多一个步骤,反而会让事情进行得更轻松,见图二所示。例如,我真的不想开始写通识期末报告,这时候我为自己设置的坡道就可能是先列出一个报告架构,或是先百度所有可能用在报告里的案例资料,或什至只是看一则和题目相关的TED Talk,让自己离做报告这件事情的门槛稍微近一些。
所以,当我们在为一个大型专案订定执行计画的时候,千万别太沉浸在计画能够按部就班执行的幻想中!你可以在一开始就多订定一个额外的步骤,来帮助自己踏出第一步,如图三所示。
克服拖延第二招:让拖延更有意义
史丹佛大学教授约翰.培利(John Perry), 在著作《拖拖拉拉, 人生照样精采》(The Art of Procrastination)中提到了所谓的「结构性拖延」(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这个名词听起来很有学术味道,但其实本质上很简单,就是「让各种有意义的事情互相拖延」。
这其实是一种顺着人性弱点的策略,也就是说,我们知道自己爱拖延,也不用想办法去「克服」这种心理,而是干脆让它拖延,只是我们拖延的时候做的事情,是手上其他也等着我们做的事情。
比如说,你手上同时有报告、背单字与写考题这三件事情要做,就把这三件事情当作你互相拖延的框架─如果你现在不想开始做报告,那就干脆去背单字,或是写考题。而如果你想晚点背单字,那就先做一下报告吧。
类似这样的方式,这样即使拖延了,罪恶感也比较轻一点,同时其他重要的事情也一并开始进行了。当然,还是要注意每件事的截止日期,别光是开心地完成一堆简单的事情,而忘了慢慢逼近的死线了!为了避免这种状况,你需要列出一个「待办清单」,摆在清单前面的,就是好像有期限但其实没有「明确」期限、看起来有点重要但没有到极度重要的,这样当你想拖延时,就会绕过它往下面其他选项去找,结果反而会把其他有明确期限、而且真的很重要的事情完成。
当然,以上两种方法也可以混用,你可以在每个计划的开头都多设置一个缓冲步骤,然后让多个计划彼此互相拖延。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自己跟自己还要这样玩心机,未免也太累了吧!但其实细想,我们最容易欺骗的人往往就是自己,像是「我明天就会开始」、「这件事我最后一天再做就好了」、「等我看完这一集就要开始动工了」这类的自我欺骗,就是让拖延症逐渐恶化的根源,长久下来容易让人产生「一事无成」、「懒散怠惰」的自我评价,这时候要改正就更困难了!所以,现在就开始正视并改善自己的拖延症吧!(或是,等一下再说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