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童年创伤」阴影:试着与自己对话,接受最真实的父母!
您是否将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面前?您是否与那些以自我为中心、对您冷淡、误解您或使用您的人建立关系?无论您多么成功,您仍会感到不快乐或不配?经常对自然灾害,失去所有金钱或患上重病感到焦虑吗?
美国两位顶尖的心理学家Jeffrey E. Young 博士和Janet S. Klosko 博士研究如何让人们摆脱负面的生活模式,并致力于建立一套引导大众识别「生命陷阱」的过程。
帮助人们停止自我毁灭
有害的童年经历,会形成「不健康」的思维与情绪感知模式,这种不良模式的危害在于,它参与并塑造了我们看待自我和世界的角度,在我们的一生中都会不断地伴随影响。
Young 博士提到的「生命陷阱」,包含遭遗弃感、受虐预期、情感剥夺预期、缺陷感、社会疏离感、空虚感、失败宿命感、优越感、缺乏自控感,或有自我牺牲倾向、寻求认可倾向、消极悲观倾向和情感压抑倾向。
那些不满意的人际关系、不合理的自尊心缺乏或无法感到满足的感觉,这些都是可以透过改变人们内在化思考来解决的,童年经历的影响,会以下列这三种角色的姿态阻止您过上最美好的生活(参考 KnowYourself):
一、屈服者
屈服者会无意识地选择待在和童年相似的环境里,继续感受着生命陷阱带给他们的担忧和伤痛,因为生命陷阱正是童年环境的真实写照,带给人痛苦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熟悉感与安定感。他们屈服于童年的创伤经历,并认为那些负面感受是对的,例如:情感剥夺预期的人,在觉得自己不被爱的同时也会发现自己没有爱的能力,甚至相信自己注定就是和有爱的情感关系绝缘。
二、逃避者
他们会逃避那些类似童年环境的环境,逃避是一种「不适当」的预先防御,它过于警惕地提防一些可能不存在的风险,但这样反而容易让人错过一些正常、美好的关系。逃避者往往看起来举止正常,他们可以与别人社交互动,但他们内部的真实状态是拒绝建立真正亲密关系的,例如,一个有受虐预期的人就可能选择永远不自我揭露,因为不展示自己的弱点就不会再被伤害。
三、过偿者
过偿者会变成和小时候创伤的自己「完全相反」的人,过度弥补儿时的缺失,例如:一个小时候极度渴望与他人建立连结的人,长大后就会变得异常独立,好像他们一点都不需要任何人一样。过偿者会发展出一个「强大的自己」,展现出强烈的控制欲,也可能会有强迫症,还会因为过偿行为而导致他人的反感和排斥,「他人的远离」反而更加巩固过偿者心中「别人都不会关心自己」的想法。
如何中止童年创伤的影响?
1.练习让创伤的自己和健康的自己对话
在小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物质和情感支持,为了说服自己继续待在有害的环境,我们便产生诸如「我就是不值得被爱的」、「我什么也做不好」这种不合理的思维模式。
2.写一封信表达创伤的不满和悲恸
透过「空椅法」想像和父母对话,或写一封不寄出的信,让心底深处那个受伤的小孩发泄长久压抑的愤怒与悲痛,并且倾听自己童年时的愿望,让现在这个有能力的自己去实现它。
3.放下理想,接受真实的父母
在几次的沟通无效后,我们可以试着放过自己,停止对父母拥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承认他们的思维有所局限,无法理解曾经对你有过什至延续至今的伤害。我们可以不谅解父母,但不需要强迫自己将父母的过错背在自己身上,如此,我们便可以看到更多真实的父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