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本站资讯

爸爸妈妈教育孩子的观点不一样时怎么办?

「以后生小孩,你会怎么带勒?」「都听你的啊!我没意见」育儿之前,父母不论是沟通想法,或是以别人带小孩的状况讨论,自认已经做过事前演练,然而殊不知,孩子一出生后,许多枝微末节都成了夫妻俩所争执的内容。

教养,是门大学问。除了言教,就连身教、境教皆是教养中的重要环节,实在难以藉由「假想」先行演练,加上每个孩子先天特质不同,衍生而成的教养问题也是多如牛毛,观念差异也就南辕北辙。

一致教养观并非绝对

泰山基金会执行长黄翠吟表示,想要夫妻双方拥有一致教养观,难度甚高,因两人的原生家庭、心性皆有所不同,她建议,经由有效沟通若能达成充分「磨合」即可,无须要求完全「契合」。虽说教养观相同固然最好,可灌输幼儿一致教养观念,但是她提醒父母,夫妻间更须注意的应是,教养过程中「是否能够维持亲密亲子关系」,而非执着于协调两人一致教养观,例如当夫妻两人教养想法皆为「直接」、「火爆」,虽说教养看法一致,然而却易造成幼儿情绪缺乏适当出口,可能促成其个性封闭,或是与家长关系日渐疏离,如此一来,即便教养观相同也无助于幼儿身心发展。以下藉由3组不同家庭环境教养想法,提醒家长,面对教养想法不同时,应当如何处理,才可减低,甚至避免夫妻两人正面冲突,亦可充分达到教养之效。

以下藉由3组不同家庭环境教养想法,提醒家长,面对教养想法不同时,应当如何处理,才可减低,甚至避免夫妻两人正面冲突,亦可充分达到教养之效。

我家爸爸好凶唷!

案例1

3岁多的小齐,天性好动,父母一个不注意,他就把家里东西拿来支解,无论是电器、玩具,无一幸免。不巧今天被刚回家的爸爸撞见,爸爸立刻破口大骂:「你为什么这么不乖,刚买的东西你也拿来拆。」妈妈快速地从厨房跑出,阻止爸爸并说:「你不可以这样!干嘛动手动脚,小孩子还小,不会好好讲唷!」日后,自然而然,在管教孩子时,成爸爸扮黑脸,妈妈扮白脸,小齐只要一犯错,当爸爸正举起手时,他就会快速跑到妈妈身后寻求保护。

自家解决办法

妈妈强迫自己改变教养方式,渐渐开始对孩子使用打、骂的教养方式,以免让孩子认为妈妈好讲话,即使犯错也不会被凶。

专家评估

黄翠吟说到,高压式教养容易扼杀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孩子年纪愈大,愈不建议使用打骂方式,因若只是打、骂,却不说明动怒原由,易在孩子心中产生怨怼、不解。假使欲让孩子了解妈妈并非「永远的避风港」,不见得要迎合爸爸,改变自身教养态度,建议可用别种处罚方式告知他:「你哪里做错了?妈妈罚你站10分钟」说清理由让孩子知错,在予以适度处罚。

专家建议.避免直接阻止

以此案例而言,黄翠吟指出,当父母任何一方正在教养孩子时,假如另一方无法认同,经评估当下孩子并无危险后,建议先用权宜之计──「暂时回避」,如案例中的妈妈不要当下直接干涉爸爸,因妈妈直接介入父子之间,当着孩子的面告诉爸爸:「不可以」时,其实会误导孩子以为是爸爸错,跟他本身无关,如此一来,将会造成爸爸往后在管教时使不上力,也使夫妻之间更加容易因为教养观念不同,而产生裂缝。黄翠吟建议妈妈不见得要配合爸爸的教养态度,毕竟改变自身心性并不容易,若不满他的教养方式,建议事后可与爸爸做进一步沟通,以期互相调整。和配偶沟通之余,事后也必须「清楚」告诉孩子,爸爸管教的目的为何?如此可有效安抚孩子情绪,维持和睦亲子关系,避免孩子认为自己只是大人的「出气包」。另外,也建议妈妈不要只是一味盲目地保护小孩,应当利用机会教育,告知小孩以后相同问题发生时,应该如何处理,将有助幼儿往后的社会相处能力发展。

小提醒训练自身耐心不可忽

小孩到了特定年纪,总会对身旁物品产生强烈好奇心,东拆西摔,惹得父母们好不生气,此时,孩子只是正在探索世界,父母若能先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多加告知幼儿应当遵行原则即可,例如拆掉玩具,必须自己恢复原貌,或是把东西收好,孩子若能做到,则加以鼓励。除此之外,父母们也必须锻炼自身「耐心」,期许自己「1件事情没有重复讲3次以前,绝不生气」。

我家妈妈很强势吗?

案例2

Natalie是个刚满1岁的混血bobo,爸爸来自美国,教养态度相当开放,很多事情总希望让孩子「自行尝试」,今天爸爸带她去买玩具,在Natalie眼前有3个玩具,爸爸希望她可以自己选择,不过,妈妈却认为「孩子本来就应该听大人的」,一口咬定不要买这些扮家家酒的玩具,应该买些益智类的玩具才是,随即拿着1个玩具到柜台结帐。妈妈不觉得自己这样有何不对,但是爸爸却常因此和妈妈争吵,认为长期下来,将会导致孩子无法有效建立自主能力。

自家解决办法

因为很难改变妈妈自身性格,为降低2人争吵机率,评估过后,只能先采取消极做法,也就是教养孩子相关事务皆让父亲负责,妈妈暂时退出教育孩子的领域。

专家评估

黄翠吟表示,父母任何一方实难避开教养责任,即使决定事情、和孩子说道理,让爸爸去执行,依旧无法避免妈妈的身教足以影响孩子。台湾彩虹爱家生命教育基金会北区办公室主任汪慧玲强调:「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终极教练。」唯有双方共同参与,才可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学习互助能力,若只有单方执行教养观念,过于孤独且成效不易彰显。教养幼儿时,倘若刻意营造只让一方主导,并不会有助于提升教养品质,假设妈妈为了刻意不加入教养行列,当孩子向妈妈询问问题时,妈妈总是回答:「不要问我,去问爸爸!」久而久之,也许孩子会误以为妈妈是「无能」的,因此,黄翠吟并不建议父母采取此作法。

专家建议.适时增添选择性

黄翠吟建议,父母无须过度争执,因在孩子1岁时,其实自主能力、选择能力尚未发展完全,此时任何事物皆让孩子选择,不见得有助于幼儿建立自主能力。虽然偶尔给予孩子选择权,可有助于幼儿往后习惯「决策」,然而有时由父母自行判断也无伤大雅。但是随着孩子年纪逐渐成长(约3岁时),的确必须增加孩子「选择性」面向,可从日常生活,像是选择进食食材、玩具,延伸到让孩子自己选择就读哪种才艺、上哪所幼稚园等等。藉由询问幼儿「你的看法如何?」可以间接训练孩子的思考、判断能力,当孩子能够遵行自身选择,并获得大家赞许时,也可有效提升幼儿自信心。汪慧玲提醒家长,让孩子自行尝试前,必须先行「引导」、「示范」,做个良好榜样,从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体验教育」。

小提醒问对方式.效果加倍

询问孩子意见时,不可以用「抽象」形容,以免产生误导,例如要孩子选择弹钢琴或是练跆拳两种才艺时,应该问:「练钢琴可以让你弹出优美乐章」而不是说:「去学钢琴的话,你会变得很有气质。」除此之外,当孩子在选择题中选出1个答案后,父母必须紧接问:「然后勒?」「为什么选这个?」从粗浅问题引导至深入问题,有助于孩子更加确认答案,家长也可从孩子回应中,加以确认孩子是否真得知道自己要什么?

偏心有错吗?

案例3

晓华和晓铭是1对可爱的双胞胎,当初夫妻双方得知将有两个可爱的小宝贝时,无不欣喜万分,然而殊不知,这也是其往后必须面对最严重的教育问题。妈妈赞成「人皆会偏心」的想法,丝毫不隐藏自己对于晓铭特别宠爱;但希望教养应当等同视之的爸爸,只好给予晓华更多的爱,以弥补其心中缺口,然而,有天,妈妈因为晓华欺负同学而责怪他时,他却大声对妈妈说:「反正你最喜欢弟弟啊!我做什么都不对!」

自家解决办法

妈妈当下哑口无言,爸爸只好挺身而出,告诉晓华:「不可以对妈妈这么没礼貌!」晓华却哭得更大声,爸爸紧紧抱住他,但是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安抚他的情绪,脱口说出:「反正爸爸很爱你啊!」

专家评估

虽说都是自己的孩子,但大人本会出现较喜好或较不喜好的状况,然而若是父母心中明显感受到自己比较喜欢某一个孩子,且同时又让不被喜爱的孩子强烈感受到时,容易在其心中产生强烈伤害。

专家建议.以适当方式给予「爱」

汪慧玲表示,欲改善偏心问题,重点还是必须父母调整心态,千万不要将自身片面情绪,转嫁至毫无反抗能力的幼儿身上。她建议,家长可先了解自身性格特性,像是好动、喜欢贴心等等,接着,必须一再告知自己:「孩子也是独立个体」其拥有独特生命特质,或许孩子天性不善于表达,不会做出贴心举动,但是2个个体相处(此处亦指亲子)本来会存有差异,家长应当「面对」差异,互相调整,而非一味逃避面对差异,只接受心性与自己较为接近的孩子,导致孩子产生父母偏心的误解。

也许你也曾被孩子问:「你是不是比较喜欢哥哥,不喜欢我?」其实每个孩子都需要「爱」与「需求」,但「方式」却大不相同,有人认为礼物是爱的表现;有人则只是需要1个拥抱,因此,当孩子对父母产生偏心误解时,父母应当思考是否自己用错方式传递爱的感受,当家中有2个以上孩子时,必须「观察」孩子之间的差异点,找出最适当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天下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小孩,当你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不是自身期待的完美雏型时,你即能看见每一个孩子的可爱之处,自然而然,也就没有偏心与否的问题了!汪慧玲表示,从以上例子可以发现,当父母双方教养观出现分歧时,多半只是调整「教养方式」而非「教养信念」,其实信念影响了教养技巧,若能从内在改变教养信念,父母双方确认欲带领孩子前进之方向,自然而然就会产生适当教养技巧,因此,建议父母往后当教养想法出现差异时,先沟通双方教养信念,毕竟教养手法只是技巧,当信念相符后,你会发现教养技巧是可被讨论的。


相关主题

评论

回复

Vaptcha启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