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孩子的独立自信绝对是教出来的!6个爸妈无需着急,小孩变乖的育儿法!
提起芬兰的育儿方式,大家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婴儿箱,长驻芬兰一年做教育研究完成《我在芬兰中小学做研究的日子》作者、中国台湾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所博士认为,让宝宝睡婴儿箱,也代表着芬兰重视孩子独立的育儿精神,并透过6大教养法,给予尊重并教会他们责任感。
芬兰在1937年开始提供新生父母「婴儿箱」,目的是为了鼓励生育、降低死亡率,而今转为福利,象征政府送给爸妈的礼物,如果首胎已经领过,或是有其他需求的爸妈也可选择折抵现金。婴儿箱在芬兰的意义走入另一个阶段,强调给父母真正需要的东西。
芬兰重视孩子独立.一直是新课纲目标
训练孩子独立是芬兰教育的重要环节,陈玟桦老师表示,受到极地气候的影响,必须在有限的资源里生存,很多人认为芬兰人比较务实,其实是有迹可循,因为下起雪也不可能一直保护孩子、不让孩子走路,碍于诸多现实条件的因素,训练孩子独立,是大多数北欧国家关键的教养理念。
从小训练孩子独立,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芬兰透过政策落实到学校里。例如:2014年发布的新课纲总目标共有7项,其中第3项明文载明:「自我照顾与管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它的解释:「学生要有机会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也要培养情感与社会的交际能力,他们学习管理时间,也视为日常生活管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调节,学生要有机会在各种情况下,如:通勤中练习照顾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要能考虑危险情境,以便能采取适当行动,要能识别与安全相关的重要讯号,以保护自己的隐私,并设定个人界线。」
这些日常生活中父母训练孩子的原则,芬兰教育当局也将它放进课纲,希望成为学校或家庭重点培养孩子的能力。
6大教养法.成就芬兰孩子的独立与自信
除了教育政策把自我照顾与管理日常生活的能力纳入外,芬兰父母从小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发挥的空间,并重视他们表达的意见,可以说芬兰孩子的独立和自信绝对是教出来的!
1.尽量不牵.训练行走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的芬兰孩子,只有少数会由父母会带着上课,但有一些孩子已经开始练习从自己家里出门、独自行动。陈玟桦老师说,在社区里看到父母带孩子出门时,即使是下雪的天气,也不会特别去牵着孩子,而是让孩子穿着雪衣、雪裤、戴着雪帽,跟在后头或前头活蹦乱跳。
芬兰父母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会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在雪地里行走,目的是训练孩子从小就要有警觉心。
陈玟桦老师说明,教育有一个词称为「学习迁移」,意思是说,在情境里学习到的能力,有机会在类似的情境中发挥出来;当孩子一旦拥有在雪地里行走的能力,例如:若真的不小心在雪地中跌倒,他知道自己应该要用整个身体承受跌倒的冲击力,而非尝试以手去支撑,这能让他保护头部等,他在未来面对相似困难时也更能克服。
2.电视外语影片不加字幕
通常芬兰电视上有一些外来的影片、卡通,较不会重新翻译、录音成芬兰语,而是直接原音重现,一方面因为人口少、人力有限,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也是独立教养延伸到语言能力的部分,芬兰孩子从小有多种语言能力,除了芬兰语和瑞典语这两种官方必修语言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孩子可以修习第三种语言(若学校资源充足,也可以更早),这点在新课纲里也有提及。
实际上,由于芬兰隶属欧盟成员,如果不学习英语,很难与其他欧洲国家沟通。根据芬兰统计局(Statistics Finland)资料显示,在2018年的综合学校秋季学期,一至六年级学生中有高达七成四的小学孩童会选择英语为第一外语。陈玟桦老师指出,她在芬兰做研究期间以英语沟通已相当便利,在她所居住的社区,几乎每个芬兰人都会至少三种语言。
3.不对孩子咆哮.尊重孩子
很多台湾爸妈很想知道,芬兰父母在亲子沟通方面,跟台湾有哪些不同?陈玟桦老师说,她在搭电车时观察到,芬兰父母较不会对孩子大声咆哮,即使有时孩子稍微顽皮一点,但仍会很努力地和其对话、引导,而不是直接以更大的声量回应与喝止。
根据她的观察,芬兰父母尽可能地以身示范、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如果孩子因顽皮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误,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反而可能先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和处理事情,若有需要,父母才进一步介入,协助解决问题;换句话说,芬兰父母较不会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相信孩子可以一个人上学、独力完成许多事情。
4.小孩不必乖.先对自己负责再检讨别人
不仅父母相信与尊重孩子,陈玟桦老师在芬兰学校看到老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也相当一致,老师几乎不对学生咆哮。芬兰教育较不是服膺「『乖』是一种美德」或「听从或服从规章条则就是一个好孩子」,更倾向的是期待孩子展现独立自主,如:表达自己的声音。「你可以表达意见,但要注意尊重别人;这就是芬兰教育强调的独立、尊重与责任。」她引用她个案学校校长的话说。
陈玟桦老师观察,如果孩子学习成效不佳,根据她的观察,芬兰老师会回头检讨教法或教材,而学生也会被引导检讨自己的学习责任,「在教学上,师生都有责任与义务。」就她看来,芬兰教育在培养孩子独立、尊重与责任上,具有它的一贯性目标。
5.从小建立性别平权的观念
芬兰在今年2月通过一项新法案,让新手爸爸和妈妈一样享有将近7个月的有薪陪产假,让爸爸也能和妈妈一起分担照顾新生儿的责任。陈玟桦老师表示,这个新法案让爸爸的角色有机会重新定位,即不只是母亲需要承担照顾宝宝工作,父母双方都要共同分担育儿责任。
她举例,在芬兰,她常看到爸爸独自带着孩子出门,神情乐在其中,似乎非常享受身为一个爸爸的角色。此外,她也指出,在她的个案学校里,也有男老师正在育婴留职中。
6.不把孩子当孩子.把小孩纳入大人活动一环
想要孩子独立有自信,就要让孩子试着独立完成事情,并有成功的经验,他才能相信自己能够做得到!
陈玟桦老师所在的芬兰社区,常办理许多活动。这些活动看似为成人举办,但同时也会将「小朋友能够一起参与」考虑进来,让孩子在这些节目或活动,也能透过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或促进学习。把小朋友划入活动的一环,孩子也会清楚地知道,他不是附属在大人之下,而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做中学,也能让整个城市作为孩子学习的教室,更有助于培养独立自信的人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