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爸看过来!」荷兰爸爸经验分享:从小培养宝宝独立!
国内的传统教养,习惯以上对下的权威式教育对孩子进行行为管教,但荷兰爸妈认为,除了从小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长大后,家长也必须有意识、主动的将关系转化为对等关系。
教养的目的.培养孩子独立
国立中山大学企管系助理教授暨《荷兰爸爸的教养真心话:会独立思考、创意高、行动力强的孩子才快乐!》作者韦岱思分享妈妈说过的话:「是父母选择创造孩子的生命,但没问过孩子的意见」,荷兰人认为父母决定把孩子带进这个世界,理应要对孩子的独立负起责任、赋予他能力,让他从仰赖父母的孩子,成长茁壮为一个在思想上与经济上都能独立的个体,并教育他面对世界时,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面对挑战时,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并投入努力。韦岱思表示,孩子长大后,身为父母的我们不一定都会一直在他身边,但若能教会他独立思考与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爸妈也终将对孩子的人生感到安心与信任。
倾听孩子.避免绝对权威
荷兰爸妈看待亲子关系,希望能将孩子视为「朋友」,然而,从嗷嗷待哺的宝宝到独立自主的成人,教养从来不简单,韦岱思体会到,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虽然以「成为朋友」为目标,但0~6岁,甚至在青春期之前,「规矩」的教导仍必须以父母的角色要求与规范,以建立孩子的规矩行为。但即便是以「上对下」的方式建立孩子的规矩,韦岱思也很强调要充分倾听孩子的想法,同理孩子的抗拒心情,并在孩子情绪冷静后,再予以沟通。
在孩子0~6岁的阶段,上下关系出现于孩子在很多事情无法决定的时候,父母需要帮孩子建立生活习惯,例如:几点去睡觉、吃饭要坐在餐桌等,不过,上下关系并不代表父母需要利用「权威」来确定孩子「听话」,因此父母为什么设立生活规定,必须跟孩子沟通,直到孩子上小学开始,上与下的距离要渐渐拉近,约于孩子成年后,亲子关系逐渐可变成水平的朋友关系。
台湾的传统教养,习惯以上对下的权威式教育对孩子进行行为管教,但在一味的「你必须听我的」的教育模式下,可能容易破坏亲子间的关系,待孩子长大,再尝试修补就会困难许多。韦岱思建议,亲子关系的维系从小就要建立,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多陪伴,在孩子长大成人后,也才能较轻易的将「上对下」的关系转换为「平等」的对等关系。
荷兰爸妈认为,肩负着培养孩子独立的责任,从小建立规矩不能马虎,但当孩子到了青春期时,爸妈的角色在调整亲子间关系上会变得非常重要,家长必须有意识、主动的将关系转化,韦岱思回忆自己约12岁至14岁期间,由于爸妈希望建立的规矩都已稳固,爸爸开始把韦岱思视为一个大人,会主动分享关于自己的事情、主动询问儿子看法,并认真参考孩子给予的意见;而对于儿子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也会以朋友的方式参与讨论,虽然仍会提出父亲的看法,但也非常尊重儿子的想法。
因此,透过爸爸的分享与提问,韦岱思觉得爸爸是真的重视并尊重自己,也因为自己的想法被看重,孩子得以在讨论中感觉自己被认可,亲子间的关系也就逐渐脱离「上对下」的模式,改以较平等的关系维系。不过韦岱思提醒,从幼儿时期到青春期,「上对下」到「双方对等」的教养模式必须循序渐进的展开,随着孩子心智的成熟度,逐渐开放选项或扩大可讨论范围,且无论是「上对下」或「对等」的亲子关系,都不能忽略亲子关系的培养与双方间的紧密连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