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本站资讯

回忆建立初期的西青区第一幼儿园

1976年,杨柳青第一小学为了解决教师照顾孩子的后顾之忧,请了几位阿姨照顾几位教师哺乳期的孩子。教师可以在课间给孩子喂奶,省得学校和住宅之间的奔波。后来,加入了其他几个学校教师的孩子进行托管。其实,这就是一个教育系统内部的托儿所。到1979年,经过区教育部门同意,在杨柳青一小主校对面的分校内,建立“杨柳青育红托儿所”,杨柳青一小的几位老师任幼儿园的老师,另外聘请了一些阿姨。第一位所长姓王。


由于我母亲是杨柳青第一小学老师,我成为“杨柳青育红托儿所”接收的第一批幼儿。


去托儿所之前,要自己准备书包、铅笔盒、铅笔、橡皮、本子、石笔、石板。那时,学习条件简陋,教室里只有一些长条桌子和大床,要自己带坐具。小朋友们带的坐具五花八门,有小椅子、小板凳,还有的工厂废弃的电缆卷筒。


当时的校舍也比较简陋,是内外两个院落,总共五六间教室。(《忆杨柳青一小旧貌》一文有详细记述)外院是砖地,里院是土地。

图片



体育课一般在里院上。也没有什么科学的教学计划,记得当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军训内容,立正、稍息、齐步走、先左转、向右转,另外就是室外游戏,如丢手绢之类。可能这与当时整体的教育状况和场地限制有关吧。


文化课则主要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数学。语文是简单的识字、写字、汉语拼音,和讲故事、理解故事。也算生动活泼,记得学习《小马过河》,还让小朋友进行角色扮演,讲公开课。数学是简单的加减法。美术课则是画画、剪纸之类。音乐课就是唱歌、舞蹈。


当时托儿所还有政治课,给小朋友们读文件,讲政治时事。小孩儿们听得云里雾里。记得当时对“四个现代化”的理解就是报纸上照片里大人们面前的四个话筒。讲“新长征”则听成“新唐僧”。教室里墙上张贴着“打到‘四人帮’”宣传画,大家都认为那是指打倒了国民党。


比较新奇的是电教课,就是在托儿所,我第一次经历幻灯片教学。那时,杨柳青一小的电教室也对托儿所开放,可以在那里看电影。还记得在那里看了动画片“画廊一夜”。大一点的孩子告诉我那里的人物是“四人帮”。


托儿所有专门玩玩具和看小儿书的时间。这是大家最快乐的时光了。那时的玩具没有现在的高级,动物卡片就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而小儿书也是孩子们的最爱。还记得有一本关于原始人的小儿书,大家都抢着看,还有小朋友为此打起来。


“六一”时,托儿所会组织小朋友排练节目。发给大家铃鼓、三角铁等打击乐器。对这些,孩子们都爱不释手。排练节目也特别起劲。汇演后会有丰盛的会餐,每人还会领到一袋精美的零食。那时,孩子们就盼着过“六一”。


平时,托儿所管早点和午饭,下午有一顿加餐。早点是馃子、豆浆之类。午饭最开始比较简单,也很少有肉食。白菜炖粉条是常吃的。那种粗粉条有时嚼到嘴里会牙碜,难以下咽。小朋友们最爱吃的是肉龙。就是发面卷子中间裹上肉馅。这在当时是难得的美味。下午加餐一般在四点钟左右,是稀饭或者面汤加点心。加餐后会有水果。我第一次吃菠萝就是在托儿所,给削好皮,切成块儿,当时觉得非常美味。


托儿所中午要求午睡,很多小朋友睡不着,就偷着说话,被老师或者阿姨发现了会被罚站。于是,就变成了小朋友各玩各的。记得那时我爱从床的栏杆逢里往床下看。经常看到五颜六色的老鼠跑来跑去,一喊,老师、阿姨们就拿着各种工具来打老鼠。虽然他们找不到老鼠,但他们都相信我说的是实话。而我也确确实实看到了老鼠,而且是五颜六色,不知道是当时看错了,还是时间长了记忆有误。怎么会有五颜六色的老鼠呢?麻雀在里院的一间教室内搭了窝,一飞出来,小朋友们就都不躺着了,跳起来欢呼。老师也完全管不了,只好看着大家跳跃。


那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下午四点或者四点半会播放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小喇叭》节目。托儿所的每个班都配备了收音机,到时大家一起收听。当时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热播的时候,很多小朋友自己在家听。有时候老师会为大家播放。小朋友们也都跟着听。但多数小朋友似乎不太听得懂,后来也就不播了。有一次,妈妈下班晚了,《岳飞传》已经开播,我急得哭,老师以为是因为妈妈没来接,我说是听不了《岳飞传》了,要求老师打开收音机。


1980年,“杨柳青育红托儿所”由杨柳青一小对面原址迁入杨柳青体育场西侧,今新华里1号,并改称“西郊区杨柳青幼儿园”。(1987年改为“西郊区第一幼儿园”,1992年改为“西青区第一幼儿园”。)




当时,“一幼”最早建筑为西北侧二层向东连接一层教学、办公楼,二楼通往东侧楼顶有大晒台。后全部建成二层,东部平房、空地也建二层教学、办公楼。


新园的教学条件大大改善。院子里可以几个班同时上体育课或者做活动。还可以到相邻的体育场上课。那时,南墙外还没有建筑,最初是一片水塘,后来则是一片荒草地。感觉幼儿园所占的地方非常大。


印象最深的是,进院门正对着的一对水泥大象滑梯。每次放学后,小朋友们都不走,排队打滑梯,或者在打秋千。


夏天,大班的孩子们可以坐在二楼的晒台上看书、玩儿。从这里可以看到体育场、新华路,视野非常开阔。


教室里四周墙上贴了长颈鹿、花草等装饰,感觉与在托儿所旧址有很大不同。


美术课加了写字,也正是在那里知道了写字的起笔、顿笔、间架结构。


不久,我们这些大班的孩子就上小学了。经过了幼儿园学习的孩子们要比别的孩子学习轻松很多,因为已经习惯了学习的状态。


虽然一幼的初期是简陋的,但给我们这些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有我们美好的童年。


相关主题

评论

回复

Vaptcha启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