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本站资讯

一千里路哪里来_400字

毛泽东主席有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文革中某革委会主任有一次带领大家学习这首词,主任朗朗咏诵:“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屈指行程二万六……”有人疑惑地问:“记得历史课上老师讲过是二万五千里长征,怎么是二万六呢?”主任从容解释道:“这你就不懂了,你不见下句是‘盘山上高峰’吗?既是盘山而上,当然就多走一千里路了。”

这段“史海钩沉”中的黑色幽默,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自然想到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的荒唐。其实,把句子读破,误解句子,甚至产生歧义的现象,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中也不鲜见。有的同学粗心、毛糙,张口随心所欲,往往闹出笑话。比如,有同学在读刘基的《说虎》一文中的“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这句话时,读成“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这样断句,显然与上下文意思不符,且无法正确释其义。再如有的同学在读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中的“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时,往往读成“而乡邻之生日/蹙”。其意思就与原意大悖,焉能不贻笑大方?

由此看来,读书要正确理解其含义,不读破句是一项最基本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