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鲁迅先生_写人作文1600字
我一直不敢谈及鲁迅先生,因为那深入骨髓与血液的敬畏,因为惭愧于自己内心的荒凉与粗糙。但今天却想零碎地写一点。
最早知道鲁迅先生,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到那篇题为《三味书屋》的课文。
记得少年鲁迅的课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而我,似乎是从幼年时代开始,有关早起的决心也就从来没有兑现过。所以,直到今天,我始终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爱睡懒觉的人。
小学至高中的课本里断断续续有不少先生的文章。说实在的,对于一个想凭点小聪明就考取高分的孩子来说,我不喜欢学习鲁迅先生的课文。仅仅是要写对一个个生字,记准一个个新词的含义就很伤我的脑筋。可是,这并不妨碍我在课本之外的天地里喜欢上先生的文字。
最初吸引我稚嫩的目光是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野草》,封皮上似乎有鲁迅先生的头像。那是初一那年暑假看的。严格说那时候并不懂其中的意思。可是当时的我为那深邃的文辞里的蕴含的强烈的抒情所倾倒,虽然似懂非懂。
我把先生的《野草》题辞工工整整地抄录在日记本的扉页上。今天,隔了四五年,我也能顺着那一笔一划的走向清晰地看到当年的自己,那个满怀崇敬和勇气、憧憬未来、一往无前的女孩。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多么让人深思的语言啊!现在被忙碌的日子捶扁了梦想的我,不复再有“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心气,可是,我依然被先生的文字所击中。我不由自主的沿着先生的历程,去思他曾经所思,爱他曾经所爱,哀他曾经所哀,痛他曾经所痛,悲他曾经所悲,恨他曾经所恨。体会他面对不幸而又不争的国民时心中汹涌的无边痛苦,感受他思索无常而又无奈的人生时心中产生的旷世孤独。于是,鲁迅先生在我心中,不再是儿时令我想要效仿的那个小小的“早”,不再是《野草》中深邃的语言所散发的强烈的抒情带给我的迷幻,不再是那一串串令我几乎全要摘录下来的警句,而是一种思想的力量,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取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是半个多世纪,这半个多世纪里,有数不清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但是,穿透这漫漫的时光阅读先生的文字,你会发现,先生在七八十年前所作出的那些精辟的分析,冷静的判断,入木三分的言论,明察秋毫的慨叹依然是那么新鲜生动,而先生用自己的生命所展示出来的那种即使前路迷茫、终点模糊也决不愿回返和驻足、仍然坚定地向前走的“过客精神”,却在时间的流逝里愈来愈显得弥足珍贵,令人怀想。先生说:“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地再犯前人的错误。”
先生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自以为是正路。在这路上,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先生说:“多数的力量是伟大的,要紧的,有志于改革者倘不深知名众的心,设法引导,改进,则无论怎样的高文宏议,浪漫古典,都和他们无干,仅止于几个人在书房中互相叹赏,得些自己满足。”
先生说:“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已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他们的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
随便从先生的文中摘二三句子,大到文化历史、国粹国民,小到人情世态、文人习性,诸如此类,你会觉得七八十年的光阴真如白驹过隙,先生的光芒照射在此间,情形一如当年。他所痛惜和悲哀的,仍然是令你痛惜和悲哀的,他所嘲讽和鞭挞的,仍然是你想要有所鞭挞和嘲讽的,只是自己缺了他的那份勇气和果敢,缺了他的才识和学养,缺了他的犀利和深刻。于是自己也就成了他所哀叹的对象之一。
我知道,强大的人格力量从来都不是一个身立顺境、养尊处优的人所能表达出来的,同样也不是一个身处逆境却懒惰的人所能展现的人间彩虹。
我这一生也许只能是一个渺小而平凡的人,可是,我还尚未学会巧滑,我不想成为一个“怯懦,懒惰”、“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的人。
人们将永远记住鲁迅先生。因为他的思想带领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