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本站资讯

我愿为不合群呐喊_高中议论文1100字

合群与不合群曾引发人们热议,有人认为合群带给我们归属感与安全感;有人认为离群的人,更能体会到生命的舒服滋味。于我而言,适度的“不合群”是生命之常态。

不合群即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主见,而这一主见往往与群体导向相异。

然而,当今社会随处可见的便是随波逐流式的合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人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那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为了与群体相一致,讨好他人,人们不惜放下自己所坚守的,或沉溺于毫无意义的社交,消磨了时间与生命。这样的合群,在丧失自己的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隐患。处于群体中的人很容易受到某种思想的诱导,行为激进,从而演化为群氓。校园欺凌的帮凶是如此,甘肃女孩跳楼事件中呐喊助威的人亦是如此。

由此,不合群便凸显其重要性,因为不管于己于国,“不合群”都大有裨益。对个人来说,“不合群”带来的孤独给人以独立思考的可能。但凡才华横溢、有所作为的人,都是会享受和利用孤独的人,在孤独中蓄力,在不孤独时爆发。清华四大博导之一的陈寅恪便是如此,当同辈人都在为学位奔波时,他游历名校却没有一个学位,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获取知识才是自己的最终目的。正是有如此坚守,有这样的“不合群”,使得他博古通今,学识大大超过同辈,在清华更是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

对国家而言,更是如此。二战期间,法国为了所谓的“集体安全”纷纷奉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最终亡国;与之相比的是,中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进行14年抗战,为中国在国际上取得大国地位。

但是,人们很容易对“不合群”产生误解,认为不合群就是与世界脱离,在自我的桃源中顾影自怜。周国平在书中写道:“在静与闹,孤独与合群之间,必有一个属于我的比例或节奏”,此言得之。“不合群”是在自我审视,清楚自己的定位之后能更从容地把握万象,更好地融入群体,不合群是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

那么,该怎样成为做到正确的“不合群”呢?

其一,在群体选择上需慎重,这决定了我们“不合群”的程度。一些低能量,负消耗,甚至需要出卖自己灵魂才能进的群应该避而远之。而对于一些群体,“不合”应表现为在特定的事上,而不是所有事一概而论。

其二,在做法上需处理得当。从思想上来说,“不合群”常常意味着孤独,处在其中中如果没有对自己心中所向有准确的认识,没有坚定的毅力,在外界的重压下,定会世俗被裹挟。从行为上来说,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不合群”的做法太突兀容易被他人视为眼中钉,被群体所孤立。

叔本华曾言: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我愿做一个孤独的行者,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变得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