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本站资讯

《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心灵之航》读后感_3000字

韩愈的《师说》关于教师有一句精辟的阐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作用除了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因此人们也把教师称作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因此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德育。德育无所不在,学科教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而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不小的困境,摆脱不了灌输模式,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不愿接受“逆耳之忠言,苦口之良药”,导致德育实效性差,传统的灌输模式已难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改变德育的传统观念已经迫在眉睫。那么什么样的德育才是启迪孩子心灵的德育?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在尝试。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系列丛书,它包含了下列图书:《美丽的德育在课堂——中学阶段欣赏形德育教学模式研究》、《心灵之航——欣赏形德育的活动模式研究》、《风中的承诺——欣赏形德育的师生关系模式研究》、《在欣赏和美丽中成长——欣赏形德育的艺术手段模式研究》、《美丽的德育在课堂——小学阶段欣赏形德育教学模式研究》、《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欣赏形德育模式的理念与操作》。这套丛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类)国家重点课题,主编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檀传宝。仅阅读了其中两本,就使我眼前一亮,给了我很多启示,让一度迷茫的心灵透入了一道耀眼的光线。

其实,教师不就是孩子们心灵的导航者吗?!关键在于怎么去导航,怎么引导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本套丛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关于构建“欣赏型德育模式”的问题。

丛书将“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核心理想或理念感性地表达为“美丽的德育”——让德育成为一个最人道的事业,成为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欣赏型德育的核心是欣赏,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一切道德美!

《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给学生“自由”的德育(反对强制),给学生自由的“德育”(反对放任)。再详细地解读就是:解放学习者的思想,使之能更自主、更愉悦地进行价值选择、批判和人格建设;提供充分证据,有教育价值、可以自由欣赏、批判的道德文化与智慧作为教育内容,即它是能鼓励学生在开放、自由的心态下进行德育选择、品德建构的教育。总之它是一种展现道德文化的智慧、道德人格的光辉、道德人生的美好,让教育对象自由和愉快地接受价值与规范教育的德育。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理想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位平常的德育工作者都曾遭遇过的美丽。回忆我们的教育经历,相信很多教师都会遇到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都发出过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学生对说教性、灌输型德育的抵触成为德育工作的最大障碍。现在的学生接触的外部世界千奇百怪,外界对学生心灵的诱惑和影响也多,如果仍然用主观生硬的说服教育,即便学生能够一时在教师的威严下暂时“屈服”,但其内心并没有发生质的认识的变化,并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仅仅是学生的行为受到了约束,完全是被动的结果,达不到育人的目的。怎样在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对象的心灵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教育者)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体(教育对象)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得以统一和完成呢?这就是“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她是一种希望内在地借鉴审美精神,以实现“解放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双重使命相统一目标的德育实践模式(将教育对象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并自觉提升其自身素质和道德价值观)。通俗地理解就是:在学校的一切德育活动中,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经过审美化展示,使学生在“美”的活动中认识德美、感悟德美、追求德美、创立德美的一种实践模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试想,如果德育的内容与形式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所表达的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就可以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得到统一和完成。这不正是让德育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吗?我们可以想象:通过“欣赏”来完成心灵的改造和升华,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美丽!我们的老师们一定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或多或少地进行过这样的审美化改造,并从中体验到了它的强大的力量,但要把它作为一种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真正从传统的灌输和强制教育中摆脱出来,成为孩子们心灵的导航者,那将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一书,理论性比较强,从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它所追求的境界、操作的基本原理、实践探索及基本原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读了它,使我曾经迷惑的心灵重新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心灵之航》一书是珠海市湾仔中学探究欣赏型德育的活动模式的实践经验和总结。现在很多学校把德育内容放在学校的团队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实施,但是其实施途径毕竟不像知识传授那样有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固定的教室和课时,有专门的老师,有一套检查评估体系。因此在时间、空间、人才、物力上得不到保证,容易流空或流于形式。如何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宜的形式,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这是很多学校都面临的问题。湾仔中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探索一种“德为核心,美为载体、德美有机结合,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时效性强的德育新模式,是他们努力的目标。我将湾仔中学与北医附中的情况比较了一下,湾仔中学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与澳门隔河相望,处于一国两制交汇点,改革前属于边防禁区,改革开放初期学校后山山路是外地人偷渡澳门的一条捷径。改革开放使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位于特区窗口的学校被当时社会上的“偷渡”“弃学下海”思潮左右,导致读书缺乏原动力,弃学、厌学现象屡禁不止;学生思想观念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道德素质低,难以接受理性灌输;思想复杂,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对正面价值引导有较重的逆反心理;学生来源也比较复杂:移民学生(南下打工者子女)、贫困生、当地生等等,学生之间彼此关系不融洽,甚至对立。北医附中位于首都北京文化区海淀,学生来源比湾仔中学要单纯,但大城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社会思潮的形形色色,也使学生受到不少不良影响,电脑派位学生的基础差,成绩低,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几乎是在老师和家长的逼迫下被动地学习。在引导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确立和提高学习兴趣方面两所学校是有共同之处的。所以应该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湾仔中学在探索欣赏型德育活动模式的过程中,树立了“生活德育”、“情感德育”、“欣赏型德育”、“自我发展教育”等先进教育理念。他们的活动有理论,有思路,有计划,针对性强,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困惑并且抓住问题的实质加以创造性的审美化处理,避免了生硬的灌输,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涤,也融洽了师生关系。反映在学习成绩上也有了大幅提升。书中介绍了大量他们的具体实践活动。

对比湾仔中学的探索,我也思考了一些问题:我们学校是艺美特色校,本学期又在申请“北京市金帆艺术团书画院”。欣赏型德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德美结合,那么如何从艺美中体现审美德育,使美善相谐呢?如何以艺美为切入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艺美教育中蕴涵的德育是什么?如何在其中实现教学双方“施展自由”的目标?班主任如何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审美化改造,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模式,他把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礼”与艺术教育的“乐”融会于教育活动中,提出了“不学诗无以言”、“乐所以修内”等教育方式,说明早在春秋时期教育家们就已经认识到,将教育过程加以审美化改造,比较容易使受,教育者自然或自由地接受教化,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上的“中和”之美;艺术手段可以为教育对象营造美丽和谐的教育氛围,使他们在情感、认知、意志等方面进入到一种道德教育的自由境地,获得诗意人生的熏陶,并在此过程中欣然接受其中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念。这样的德育的实效性显然远远高于灌输式德育了。

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其价值就在于引导孩子们的心灵向美、向上、向善。让我们都来做孩子们心灵的导航者吧,使教师这一职业成为我们美丽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