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赋_2400字
从古至今秋天给人的伤感总是“一往深情”的,尤其是近现代女革命诗人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更是给秋的萧瑟蒙上厚厚的一层伤感和愁情。是的秋天是让人多愁善感的季节,也是诱发诗情意境的季节,因为秋天有着让人着迷一样的风韵,令人迷醉,令人倾倒。于是古往今来,秋赋、秋吟、赏秋、赞秋之作层出不穷,因而秋赋也就有了无穷无尽的韵味。
秋词神韵总是离不开“愁”的旋律。尽管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所遭受的境遇不同,所寄托的具体情感也不一样,但面对银钩苦弦的冷月和萧瑟的秋风时,每一个作者所感同身受的,无一不可不用一个“愁”字加以概括。王昌龄善于夸张,借景抒怀,将心中的愁情化作“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简直是悲情感慨之极致了,这首诗是五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借月写客愁的传统手法,而该诗首句写景,一来便并列了三个意景(孤舟、微月、枫林),尤其是那江上“微月”,月光与水光交加辉映,更易于牵惹着异乡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一生似乎更特别偏爱这种特定环境下的情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舟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系在一起,“孤舟微月”写的正是这种意境,“愁”字未点明。
即见于言外。“枫林”即暗示了秋天,与客愁联意。这种阔叶林树生长在江边,遇风则发出一片萧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常常会令人不由得发出“青枫浦上不胜愁”的感慨。虽如此,但奇特有余即还是深沉不足。李清照更善于愁情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写得非常之细致淋漓:“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姜姜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阕写于作者晚年流落于江南时的一种孤独无奈的心境,产通过萧瑟秋风;北雁南飞;憔悴残菊;零落梧桐;姜雨黄昏等客观景物,展现出一幅衰飒姜清的画面。
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姜姜惨惨戚戚”,复又四叠“点点滴滴”,读之一片心肠无有不化为秋水者也;十四叠字,字字扣齿惊心,纵有百炼钢骨,怕也早成绕指柔丝,复又“点点滴滴”便早已是情尽意绝,如鹃泣血,最是此情无可加时。正所谓“当行本色,舍之取谁?”作者将抒情之间民,融动情静境之中,似多愁之花开花落,始于情开,终于花落,整首诗词以一“愁”字系之,层层铺叙,线索条理,“乍暖”托“难将息”;“三杯”指“风急”;“雁过”触“伤心”、“细雨”连“黄昏”,“点点滴滴声”,读之让人心痛不已。
其余如杜甫“忧端如山来,项洞不可触”,以山喻愁之大;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比春愁一半多”比喻愁之多;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以海喻愁之广;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以海喻愁之深。这些比喻的确新奇,匠心独到,但似乎总还是让人感到少了些许哀伤缠绵的动情之感,始终难有切肤之痛,不及南唐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能引出心中之愁浩浩茫茫,无际无涯,又滔滔滚滚,无止无休的遐想与共鸣,因为山与海都只有静的形象,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仅写出了愁之大、愁之多、愁之广、愁之深,如长江之水,浩淼无涯;更写出了愁之悠长、深远如滔滔江水,日夜东流,永无休止,那种滔天的气势,可谓达到了写愁的极致。只因为南唐后主李煜的愁情是归为臣虏后留下的哀吟悲歌,具有真正的切肤之痛,是巨大历史浇差对灵魂的无情摔打之后所产生的强烈震憾,加之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自然与那些无关痛痒的闲愁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为什么秋天总能引发人们的诗情和忧愁,为什么人们抒发闲愁与秋悲总是要与秋景秋意相连?稍静思,你似乎可以从这里看出一些秋的神韵。纵观中国古代文人留下的那些诗词歌赋,凡涉及悲秋者,无一不充斥着一种苍凉、寥廓、沉暮、清冷的气质,从“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从“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所有这些诗者都是在一个个既相似又迥异的寒秋写下这些充斥着生之忧郁的词句,真可谓是把千古悲秋的情结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把历史纵深感、时间流逝感,把世事的沧桑、人生的感慨高度浓缩到了二十多个字里行间,若不是因为秋天萧瑟悲凉的特质与神韵,或许这么复杂的情感是无法用如此简明的语言来表达的。
但秋的神韵也并非总是那样的幽怨绵绵,低荡回肠。在那些雄才大略,气宇恢宏的非凡人物眼里,秋的神韵自然是有着一股别样的韵味。曹操一生征战南北,途中尽管百战事在即,却还忙里偷闲,登高观海。迎接萧瑟的秋风,波涛汹涌的大海,从容地写出“秋风萧瑟,波涛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豪迈诗句。岳飞面对“潇潇雨歇”仍不失报国情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毛泽东“独立寒秋”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被剥夺了红军领导权的失意境况下仍能吟唱出“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无限豪情。这些历史伟人从来不把自己局限在个人狭小的视域里,而是把个人的郁闷与其所处时代的命运和民族的忧患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因而,满地黄花堆积,衰草遍地连天,凄雨黄昏,萧瑟秋风的大自然景色,在他们眼里也依然是那样的流光异彩,充满无限生机。
秋之神韵尤如秋天的风物一样,是丰富多彩的,是缤纷绚丽的,是低回与昂扬,是迟滞与奔放,是忧郁与豪迈,是幽怨与激越,错杂相融的。不同的时代、遭遇、经历、感受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调配会生出不同的神韵,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调配,因而,秋的神韵也就有了无穷无尽的色彩和旋律。在那些失意落魂,懦弱自卑的人眼中,秋色暗淡无光,悲情无力自拔,多愁善感且难免“凄凄惨惨戚戚”,而在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人眼中,秋色永远都是那样绚丽无比,秋意永远都是那样的意气风发,豪迈无比,这就是秋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