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本站资讯

严慈相济恩威并重――试论差生的转化_3000字

差生,有学习差生和品行差生两种,曾有一段时间叫做“后进生”以增加学生的信心和自尊,但道理是一样的,老师也都明白这样的学生除了称呼不断地变换以外,没有变的就是他们的各方面习惯,没有变的还有他们同样让老师头痛不已。学习差生往往会让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越来越笨,竟然连如此简单的东西都教不会他(她),只希望学生能成“铁”足矣,并不奢望成“钢”了,有时会有点疯的感觉,只因为学生智力或基础的缘故,学习上的表现实在不能让老师满意而已。品行差生则更让老师有无计可施的嫌疑,有时只有躲的份,没有了教育的欲望,只希望他(她)能安安稳稳地、不出乱子地存在下去。但往往事与愿违的是不愿意发生的事情总还是在不断发生,不愿意听到、不愿意看见的情况还是不断传来、不断出现。这样的差生是最让老师头疼的,是不论哪一科老师都不愿碰到的,他们宁可遇上学习差生,也不想碰到品行差生,都说学习差生尚有可为之处,而品行差生简直无救药的余地,因而摆在老师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难题: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去管?他们能转化吗?该如何转化?

首先,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是可以转化的,特别是非教育人士,都是抱着非常乐观的态度的,哪怕是教育人士也有很多是持这种观点的,因为他们毕竟是小学生,毕竟还涉世未深,他们的许多品行都还有待于完善与提高,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孩子的任性与调皮也都属正常,教育就是为了要完成这一塑造过程。应该说,我也是持这种观点的,只是这种观点还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改变与转化需要相应的配合,更需要老师有执鞭而不惧不放的精神。

那么,如何进行转化这样的学生呢?关键在于对症下药。只可惜从小到大,这类学生接受的“药物”太多,早已具有了抗药性,有的可谓百毒不侵,有的则是软硬不吃,有的会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也有的早已练就了“静功”,能经受各种“磨练”,所以,眼看着老师们黔驴技穷,在新的教育法面前无计可施,我们不能不惊叹学生的难教与难管了。不过,凡人必有思想,有思想就有交流,有交流就有影响,有影响就有转变,品行差生也一样,他们虽然已有长期的“抗药”能力,但还是具有人的思维品质,有很多东西还是受社会影响而约定俗成的,因此,作为班主任或任课教师都因该要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转化。

这样的转化可谓工程浩大、任务艰巨,非一般的工作所能比,老师常常要付出多于常人几倍的心血和精力。时常看到不少教师的厉声喝斥,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批评,也是最容易在短时见分晓的教育方式,但多了以后,人容易产生疲劳,差生甚至会暗地里笑话:到底有没有新鲜的批评法?怎么来来回回说的就这么几句话?说来说去也就这么几个理?所以,这样的教师练好语言基本功是关键,能够一针见血或反复无常地批评而不使人厌倦。另一种老师则属于温柔型、感化型的,常常和风细雨,绵言柔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之称兄道弟或温柔相加,加之以物质的帮助,精神的资助,政策的扶持,规则的放宽,用加倍的呵护让其在自己的感召之下“弃恶从善”、“改邪归正”。但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被人利用,差生大都没经过“爱”的培养,不懂得或不珍惜这种特殊的情感,反而会利用教师的这份善心,因势利导,以假乱真,表面作出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很感动的样子,然后在背后哈哈一乐,笑这个教师太蠢,依然我行我素者不乏其人。如果这样的学生真的被这样的老师所打动,而“洗心革面”的话,那么也只是一次个别的疏通而已,也就是只在这位老师在时表现得让他满意而已。

那么,对待这样的学生应当如何进行转化呢?总结起来当是“严慈相济、恩威并重”八个字。首先,对他们的不当之处、过失之处绝不能姑息迁就,不能另起炉灶或放宽一马,让他们有特殊的感觉,而应当一视同仁,别人要做到的,他们一率不能赦免,该做到怎样的要求就要做到怎样的要求。一个“严”字当头,是让他竖立起做人的根本,也是将他列于一般同学之中的一个起码的条件。如果他做不到,自然是不能放过,比如作业不做、拖拉或故意胡乱做一通,那么一定要盯住不放,直到完成为止,而且当天的事情就一定要在当天处理完,甚至教师陪他到天黑为止也一定得做好。这时的家长最好能理解、能配合,能一起教育孩子。

但如果只有严,学生并不服,教师还要有慈母般的心。在学习中、生活中要注意他们的每一个细节,有时一声问候、一句关心能让他们深深感到老师并不是故意和自己作对,而是在关心着自己,帮助着自己。有时老师跟他们开开玩笑、逗逗乐也正是慈的表现,如果能在似玩非玩、似真即真的氛围中提出要求,并督促完成,也能让他们有一种自愿去做的感觉,在轻松交流调侃的状态下更能使学生易于接受老师的观点。如果批评是快乐的,如果批评经常是让学生发出会心的微笑来的,也应当可以算作是“严慈相济”了吧。

教师的“威”是靠自己的学识、修养和教学来体现的,教师有以身作则的行为作风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是让学生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时时处处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对品行差生产生震摄作用,那种不畏强势、不惧泼皮、不谋私利的作风都可以成为教师“威”的发力点,可以说“一身正气”正是压倒这类差生的飓风。不过,教师也要有“恩”于差生,对于差生的问题不能不闻不问,而是悉心指导,加以帮助,特别是当他们遇到自身所不能解决的困难的时候,老师的及时帮助是让人顿彻顿悟的良药。“恩”不一定是恩惠,不是那种小利,甚至不是直接的好处,“恩”是指正一个缺点,补救一种行为,指导一种做法,“恩”是让他不走迷途,将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是让他们感到有一个人在帮自己走正确的路。

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吧,学生中就有这样个个任课老师都“叹而观止”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自由动作,语言还让老师无还口之力,更有家庭“后盾”为其撑腰,他的前两年让班主任受尽了苦楚,开学后升到高段,她谢天谢地,总算熬出了头,吃尽了苦头了,同时也深深地为后任老师担心。开学后一段时间以来,他的一些“邪气”在老师的唐僧般的紧箍咒下基本没有大的表现,很多“病症”都得到了抑制。既有不依不饶地监督作业,又有亲密无间地谈论他的小说构想,让他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停靠,也有每个行为的名正言顺地教导,让他经受了一次次考验,正在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越来越多的老师觉得他开始变好了,也希望他能不断进步,他如果学好的话,应该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才。

差生的转变本就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过程,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才是良策,而这“药”有时是多味的,有时更是独家生产的,是没有配方的,对于一线的班主任工作者和任课教师来说,将每一个差生当作是对自身教育能力的一次挑战,在不断地研究和教育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炼就克“敌”制胜的“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