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系统
本站资讯

海盐县澉浦小学学校简介

光绪33年澉浦办起“澉浦小学堂”两所,校址在澉浦北大街吴宅和西大街姚宅。民国初年创办澉浦小学,1912年(民国1年),有里人朱三益夫人陆氏把住宅和42亩田捐献给澉浦小学。后来政府把澉浦小学迁到禅悦寺,不久停办。1921年(民国10年),浙江海盐澉浦朱斐章在自家后院及厂房里办起了私立澉浦城南小学,毕云程执嘱筹建管理,设于澉浦镇西大街。首任校长张春浩。时设初小、高小6个学级。民国14年,县令拨地辟建体育场,并树“县令拨归城南小学体育场”碑石。(在王家湖和鸡头湖之间,澉浦人称之为大操场),校内有会堂:“中山堂”,教学区:“梧桐苑”,生活区:火神庙。中山堂是集会的地方,梧桐苑是读书的地方,有三棵梧桐树(故名之),有教室和办公室。在此读过书后来侨居于外地的人,都记得“梧桐苑”,多人来寻找。生活区是火神庙(也称道观),有宿舍,火神庙是元代航海家杨枢建的家庙,其他的地方曾是元代航海家、戏剧家杨梓的宅地。学校教学设备齐全,设有实验室、图书室、乒乓室、医务室、道具化装室、音乐室、活动器具室等。董事会高薪延聘的校长、教师均为师范或高中毕业生,施教重视全面发展,文娱体育活动活跃。民国16年,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计宗型颁赠“化如时雨”匾额一方挂于中山堂上。是年夏,首届高小毕业生参加县毕业会考,团体和个人均名列榜首;3名毕业生报考省立第二中学均被录取。两年后,6名第三届毕业生投考省立二中,又被全部录取。该校第一名高小毕业的女生吴卯生,报考省立女子中学也被录取。因此,该校名扬全县。民国17年,教师陶秉珍(中共地下党员,农民运动指导员),在澈浦地区发动贫苦农民成立农民协会,从事“二·五”减租活动。民国19年,学校规模扩大,将延真道院划入,取名光华堂。民国21年,朱斐章获教育部颁发的捐资兴学一等褒奖,并载入《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民国23年,举行建校10周年庆祝活动,《十周年纪念专刊》上载有《城南小学校歌》,歌词为:“计划港边澉浦城/教育事业首乡村/紫阳捐资兴我校/春风化雨沾民生/吾侪同学齐努力/立志齐成好国民/相亲相爱赴前程。”民国25年11月,江苏淮阴新安旅行团来校宣传抗日救国。七七事变后,师生开展抗日救国活动。澉浦沦陷前夕,校董、教师撤离,学校停办。民国34年,澉浦镇中心国民学校借用该校上课。民国35年,朱斐章、毕云程在沪筹集经费,恢复私立,并作代用中心国民学校,时设6个班,学生285人,教职工11人。新中国成立后,仍为私立小学。1950年,县文教科委任马飞熊为校长。1953年白,该校承担全乡教学辅导任务,教师由县文教科统一调配。1956年7月,政府接办为公立,与激浦区第三中心小学(前身为私立澉浦劬劳小学)合并,改名为澉浦区中心小学。承担澉浦、通元、六里、长川坝四乡教学辅导任务。现址保存有梧桐树一棵,石碑两方。1958年9月,改称澉浦公社中心小学,并与澈浦民办初中、敞浦公社医院联合成立中共澉浦公社文卫支部。校长吴美琳兼任党支部书记,并被选入公社党委委员。时设14个班级,教职工27人,学生500余人。1963年,被确定为县重点小学,并进行六年制新教材试点。“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由生产大队管理,先后易名为育红小学、工农小学,附设初中班。1978年6月,复为澉浦公社中心小学:11月,恢复县重点小学,县文教局委任军队转业干部周刚明为校长。翌年1月,成立中共澉浦公社小学支部。1979年7月,撤去2个附设初中点、1980年7月撤去片初中,均归入澉浦中学。1983年10月,更名为澉浦乡中心小学。1982~1984年。学校连续3次被评为县级先进集体。1984年,县、镇筹集12.50万元,建成102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200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室。是年,被嘉兴市人民政府授予“为人师表先进集体”称号。1985年9月,改称澉浦镇中心小学。是年,设12个班,学生522人;附设幼儿班3个,幼儿115人;教职工28人。学校占地34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41平方米。1984年、1985年,党支部连续被评为海盐县先进党支部。2002年8月,澉浦小学因教室陈旧,搬到南大街140号。(这里是院士陈宗懋老家宅地。抗战爆发陈氏举家迁居上海,至1949年未回澉浦。之前为澉浦中学校舍。)2011年8月,澉浦小学校舍又因是危房,根据教育局安排迁至凤凰山南的澉浦中学内。澉浦中学园内北面的两幢楼(1#、2#楼)为澉浦小学校舍,北垣墙上出校门。设16个班级,有480个学生,42名教师。2012年10月,根据教育局文件规定,澉浦镇中心小学更名为海盐县澉浦小学。校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