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第四中学学校简介
文化立校内涵强校开放式办学立体化育人——遵义四中简介一、历史沿革和文化轨迹:从“女诫教育”到“骆驼教育”到“全人教育”,教育脉络清晰,传承有序,文化绵延。遵义四中,筹建于1913年(民国二年),兴办于1915年,最早是由遵义县县长周荣寿筹办的遵义县女子师范,由于军阀混乱而暂停。191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朱季瑜先生从北京女师大辞职,回到遵义办教育。作为贵州最早的女子中等学校之一的遵义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在朱先生的带领下,抱定“剔除封建、引进科学、弘扬民主”的宗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文化。女子师范学校的办学,从深闺到学校,从家事到国事,从“女诫”到“当今学术”,从“周官六礼”到“文明结婚”,教育思想得到了较大的解放,在贵州教育史上开了妇女受中等教育之先河。后扩大规模和改革教育模式,先后经历了遵义县女子初级中学(1915—1938)、遵义县立中学校(1938—1944)、遵义县立初级中学(1944—1949)等时期。这期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风云变幻,但办学的思想与文化却坚定地传承了下来。1944年初,贵州省政府决定在遵义设立省立遵义高级中学,到1947年,省高学生毕业成绩全省最优,全省前10名中有3名是省高学生,85%的省高学生考入大学。这就是享誉贵州教育的“骆驼班”。“任重道远,坚持前行”的“骆驼精神”再一次影响了贵州教育。1952年9月,经历了几次分并后,正式命名为遵义四中。1953年成为贵州省首批重点中学,1996年成为独立高中,2003年成为贵州省二类示范高中。这段时期,遵义四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文化得到了升华,“开放式办学、立体化育人”成为核心办学思想。在核心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办学成绩突出,成为遵义市教育的龙头。“全人教育”获得的经验与智慧为遵义四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2年,遵义市委市政府投入7.5亿元巨资打造高品质、高规格、现代化的遵义四中新蒲校区,为遵义四中的腾飞创造了更加坚实的基础。百年四中,兴学图强,文化厚重,精英辈出。可谓是“百年兴学成绩斐然,规范办学堪称示范,文化卓越特色凸显,内涵发展独领风骚”。二、办学条件与物质文化建设:新校风华,彰显人文大气,包蕴艺术雅气,办学条件上一流,万象更新展宏图。2012年1月,在经过反复讨论和缜密准备后,遵义市委市政府大手笔书写遵义教育新篇章,投资7.5亿元建设四中新校区。遵义四中新校区占地面积262亩(含后增修运动场35亩),174492m2,生均校园占地面积达39.4m2,校舍建筑面积130290.31m2,生均建筑面积达29.45m2。遵义四中新校区将自已的历史文化、教育思想等多重元素融入了校门、广场、教学楼、办公大楼、图书馆、实验大楼、国际交流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运动中心、生活服务中心、文化长廊、雕刻与绿化等景观和建筑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成为新时期学校建设的一个典范。学校建筑,色彩淡雅,含宁静致远之旨;建构科学,功能齐全,彰显人文大气,艺术演绎。“四气和,五味具”,整个建筑充满了山水灵气、科学大气、文化真气和艺术雅气。学校既在城中又在城外,青山环抱、湿地依偎、三潭静影,既有山的沉稳仁厚,又有水的灵性温婉;建筑风格独特,融入黔北民居文化元素,个性突出、大景大观、细节小观、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既体现了巍然挺立的浩然正气,又蕴含了以人为本的人本气息;教学管理中心、科技文化中心、生活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运动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六大中心既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三铭池、三敬亭、六尚楼、六贤居融入了遵义四中独特的文化元素,处处都在讲述过去和描绘未来。十二“放眼石”雕刻世界12所世界知名大学的学校精神,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开阔胸襟;“情怀石”告诫学生做人落到细节处,培养百姓情怀;“引凤屋”,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生。所有的人文景观都做到随性灵动,闲静优雅,让师生“行走在故事里,栖居在诗意里,成长在感动里”。一个充满诗意化(雅)、人性化(谐)、特色化(特)、灵动性(活)和生态性(绿)的“四气和,五味具”的文化校园基本形成。三、办学思想与学校理念文化:坚守“守放合一、人道合一、知行合一”的“六合文化”理念,理清办学思想,坚定办学方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了纯正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遵义四中围绕着“和谐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幸福奠基”的核心理念,力求“守正守拙”与“放心放眼”相结合,“尊重人性、张扬个性”与“尊重规则、彰显道德”相结合,“尊重知识”与“注重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建规范、养内涵、强质量、兴科研、育文化、立制度、创特色、保安全”的24字办学方略;确立了“规规范范办学不投机、安安静静办学不浮躁、平平淡淡办学不功利、实实在在办学不作秀、堂堂正正办学不媚俗,勤勤恳恳办学不平庸”的54字办学原则;坚持“明德、博学、启智”的学校精神;践行“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进取、人人成才”的人才理念;形成了“勤学善问、扬长进取”的学风,“敬业爱生、求是创新”的教风和“文化立校、内涵强校、开放式办学、立体化育人”的办学特色;努力追求“动人之师、惠人之师、悦人之师”的教师发展“三师”目标和“德正之生、学笃之生、体勤之生”的学生发展“三生”目标,最终向着“贵州一流、西南前列、全国知名”的学校发展目标迈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遵义四中作为遵义市教育的龙头,一举一动都受人瞩目。遵义四中“开放式办学、立体化育人”的理念也曾经引人争议甚至是“遭人诟病”。生源之战中,这样的办学理念常常被人曲解为“松散化管理”。面对曲解,四中人仍然坚定不移地信仰自己的育人理念,真正做到规规范范、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堂堂正正地办学。做到“守与放的辩证”,“人与道的统一”,“知与行的结合”。(“守放合一”,就是做到育人坚守“守正”之基,即坚守中国传统美德“忠、孝、礼、义、信、悯、恕、乐、爱、勤”十字;坚持育人先从教会学生“做人”开始,做到“守拙”之本,即要有“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滴水穿石的坚韧执着,厚积薄发的生存理念,忧先乐后的胸怀气度”;不搞投机,不走捷径,做人诚心,做事踏实。“放”就是放心,放眼。“放心”就是思想开拓,放飞心灵;“放眼”,就是做到视野开阔,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人道合一”的“人”,就是做一个本真、返璞归真之人,充满人性美和富有人文精神的人。“道”则是遵守天地之间的德、法、理。明德、守法、知书达理。“知行合一”就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集于一身。“知行合一,臻于至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守与执着,遵义四中才真正有勇气朝着“让每一个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带着特长走出校门,让每一个学生带着自信走向社会”的方向努力。实践证明,“老校仰高风,明德博学,百年堪称黔教风范;名师出隽秀,量格驯才,九州遍布四中精英”的确是她的真实写照。四、德育文化建设:文化德育,滋养生命,完善育人网络,德育工作有成效。(一)注重“三生”德育,享受生命精彩每周两次德育工作会,共商共谋,统一部署,以主题班会为主阵地,强化“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让学生明白生命之可贵,生存之不易,生活之多彩。清明扫墓,缅怀革命先烈,忆苦思甜,惜今日幸福生活之不易;消防演练,增强意识,增进技能,为生命加把锁;远离毒品,远离邪教,珍惜生命,树人间正气;光盘行动,厉行节约,杜绝舌尖浪费,明生存之不易;拔河跳绳,环山越野,远足拉练,享运动生美之趣;军事训练,磨练意志,铸就坚强人生;定期法制副校长授课,增强法制意识,培养学法、懂法、守法好公民;依托廉政文化教育,明道理,辨是非,培植信念,培养德行。(二)注重人本人格德育,铸就学生美好品行一是注重人本德育,充分考虑作为人的本质需求与价值追求,深入思考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学生犯错,重归因,重疏导,重心灵感化。建“心晴驿站”,5位心理老师轮流值班,赢得信任,交心谈心,倾听学生需求,分析学生问题,树立学生信心。办励志班,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喝茶聊天,义务劳动,观看影片,同跑操场,远足拉练,参观遵义会议会址,诵读励志读本,畅谈收获体会。老师放下姿态,身体力行,与学生同在,最终形成了“以专业赢得尊重,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育人模式,回归德育本质。二是注重人格德育,以准军事化的宿舍管理和跑操为两翼,静态与动态结合,将有形的教育活动内化为学生无形的优秀品质。铺盖齐则卷面齐,功夫在诗外。准军事化管理要求宿舍做到干净、清净、清爽、整洁,培养学生严谨仔细、自律自觉和注重细节的良好生活习惯,终身受益。课间跑操,突显成长效应——强身健体,健康每一天;吃苦耐劳,坚强每一天;点燃激情,奋进每一天;步调一致,团结每一天;动作到位,规范每一天;调整状态,高效每一天;心无旁骛,专注每一天;营造氛围,充实每一天。跑操是件小事,但能跑出学生学习的好习惯、好效果,能跑出大精神、大气魄,让学生在成长路上渐渐“入格”。(三)注重文明礼仪教育,营造校园和谐氛围一是推行“十四字”礼貌用语,见面需问好,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健康心理。二是坚守“四不”礼仪(不赌气于家长,不顶撞于师长,不“冷落”于同学,不私离于家校);三是落实“五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社会,信心留给自己)。(四)注重平台搭建,形成育人合力一是队伍平台。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班主任德育管理外,实行全员德育导师制,实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影响与示范作用。二是制度平台。严肃制度,严明纪律,严格要求。并把制度管理与情感内化相结合,坚持用制度塑造人,用机制发展人,用情感凝聚人,使师生在互动的管理环境中得到共同发展。三是文化平台。让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细节文化和执行文化凸显,让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校园文化的认同者、完善者和建设者。四是物质平台。环境是无声的教科书,让环境说话,让环境生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滋养生命。五是活动平台。充分发挥校园广播之声、远足洗礼、节庆赛事、宣誓签名、辩论演讲、圆桌茶话会等活动的育人功能。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注重“教师教书育人、行政管理育人、校园文化育人、实践服务育人”四位一体,即注重教师教学对学生的渗透,注重学校管理对学生的引领,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注重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感染。五、课堂文化建设:让课堂成为文化的殿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三元”课堂放异彩,“三生”课堂重未来。课堂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场所,是老师生命价值的实现舞台,是学生文化养成的圣地。没有文化内涵的课堂只不过是课堂的地点设置和形式设置而已。遵义四中坚定不移地贯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的理念,重视生命价值,尊重学生个性发挥,以人为本,以未来发展和人生幸福为目标,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情感情趣,关注学生生命质量和生存能力的载体,强调课堂要体现“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三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关注和关怀,成就“爱心课堂”;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彰显,成就“惠生课堂”;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比赛的激情,成就“激情课堂”。为此,遵义四中围绕课堂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首先是备课的“三生”目标研究和课堂架构的落实;其次是通过开展以“三比”活动促“三元”课堂的建设。(“三比”即课堂状态比精气神,自主学习比氛围,合作探究比效果)与此同时,在全校开展常态教学开放日活动,吸引同行、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体验课堂文化,参与课堂改革。在教师内部,注重青蓝相接、新老融合,让老教师的理性、智慧与经验与青年教师的激情、感性与创新相碰撞。“拜师”活动成为四中的一种文化符号,已经有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来促进新老教师的课堂价值观的融合与统一。除此之外,校友讲堂、名家讲坛、“博知”自由讲坛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让四中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而丰富。最近,我们又有了新的思路,将课堂文化延伸到“比较课堂”上,通过邀请省内外甚至国外知名学校的教师到我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反思我校课堂存在的不足。11月份,遵台交流活动在我校开展,台湾教师的授课方式和课堂内涵让我们产生了极大的课堂危机,我们开始反思我校课堂文化内涵缺失问题;瑞士学者的交流更是让我们感到课堂的生命化不足的危机。近两个月,市教育局新的班子带领我们深入到川渝学校开展交流活动,我们深深感受到,在课堂文化的建设和课堂构建上,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省内兄弟学校间的交流也让我们有了新的灵感,我们下决心重新建设四中的课堂文化,把异地同构、异地异构作为文化课堂的新的切入点,通过“比较课堂”来提升我校课堂内涵和提升课堂价值。六、教师文化建设:彰显名门风范,培养百姓情怀,让教师文化成为学校实施文化立校的根本保证。多年来,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教师文化,提升教师内涵,主要的培养途径有:(一)用学校先进文化引领人我们把教师文化归纳为两句话,即“名门风范,百姓情怀”。名门风范体现在“三厚”上:厚德载物、厚义深情和厚积薄发。既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又强调知识技能的提升和情感的培养,让老师成为有德有品、有情有义、有知有识的人。“百姓情怀”则体现在“三爱”上:爱教育——把教育当成生活,爱学校——把学校当成归宿,爱学生——把学生当成宝贝。上有名门风范高品质引领,下有百姓情怀接地气筑基。(二)用和谐民主氛围激励人遵义四中拥有在职中共党员145人,退休党员43人。民主党派4个:民盟、民革、民建、九三学社。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实行党务校务公开,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定期召开退休教师座谈会、退休教师党员大会、民主党派座谈会、职工代表大会,广泛听取各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围绕学校内涵发展达成共识。学校工作的重点、广大师生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均接受群众督促,主动和民主党派组织民主协商。(三)用校本培训培养人在校本培训工作上,遵义四中坚持立足教研组,坚持“由点到面”,通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及“培训与自修”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实现了“主题化、周期化、常规化、课题化、目标化”为表现的“五化”状态。在整体培训的同时,学校还坚持实行师徒结对制度,为青年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聘请教育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沙龙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四)用书香校园陶冶人学校为了给教师们创造高雅休闲的读书环境,专门建成了“博谦”教师书屋。从环境布置、氛围营造和书籍选择,以及教师读书时需要的物品等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的谋划和准备,让教师们走进书吧就能寄放心灵、寄情书籍,疲劳和倦怠时也可前往休息静养。此外,书吧还专门设置了两张宽大的书画桌,准备了笔墨纸砚,供老师们随性作书绘画之用。“博艺”书画艺术展厅,更是高雅别致,师生的书画作品都可以在此展示,体现师生的成就感,体现校园文化真气和艺术雅气。(五)用优美典雅环境滋养人学校秉承让师生“行走在故事里,栖居在诗意里,成长在感动里”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理念,建设优美的校园。校园里树木葱茏、花草繁盛、鸟语鱼欢,广场、花园、道路上的座椅可供休憩,于“三铭池”可观鱼,于“引凤屋”可赏鸟。闲坐三贤亭、骆驼亭、海济亭中,听他们诉说学校昨天和今天的故事,无声的文化让教师轻松浸润其中。(六)用“四五”关怀机制温暖人教职工人文关怀工作做到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项目化;做到“五必访”、“五必谈”、“五必送”、“‘五个一’关心”,以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归属感和认同感。(“五必访”:女教师生育必访,教师及其直系亲属有婚丧事必访,教师有家庭纠纷必访,教师在家休病假必访,退休职工去世必访。“五必谈”:教师有惩处必谈,教师不作为必谈,教师间有矛盾纠纷必谈,教师工作岗位变动必谈,教师精神萎靡不振必谈。“五必送”:教师子女升学必送助学金,教师家庭遭遇重大事件必送慰问金,教师退休必送纪念品,教师伤病住院必送慰问品,教师节对退休老师和困难教师必送“温暖”。“‘五个一’关心”:每月慰问一名退休职工,每月慰问一名50岁以上在职教师,每月关心一名青年教师,每月关心一名困难职工,每月走访一名中层以上干部。)(七)用经典文化仪式涵养人每周升旗仪式让教师发表国旗下的演讲,每年教师节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每月评选教师之星并在集会上表彰,每年“12·9”举行教师拔河比赛,每年运动会专设教师运动项目等。通过各种仪式彰显教师尊严和荣耀,这些仪式构成了遵义四中的一种仪式文化,那种庄严和尊重,让老师有了尊严感和成就感,进而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乐于奉献。(八)用支教帮扶教育人遵义四中教师相对本地区其他教师而言,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较好。学校青年教师比例较大,如果不建立比较机制和提供生活体验机会,部分教师有可能滋生骄娇之气。学校建立定点帮带和定点支教机制,加大支教和边远地区帮教的力度,让教师在比较中感受艰苦、珍惜生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青年教师滋生享乐主义意识,从而提升本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敬业精神。近些年,学校开展对绥阳儒溪中学、金沙五中、正安新州村、余庆敖溪中学、白泥中学等的支教帮扶活动,并深入湄潭求是高中、余庆中学、务川中学、凤冈中学、习水一中、绥阳一中等学校开展献课和联合教研活动。七、课程文化建设:坚持三个“一体化”,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积极构建课程文化,凸显现代大课程观。我校以“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进取、人人成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兴趣+特长+自信”为育人理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和人文发展,促使学生自主发展与自我实现,最终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带着特长走出校园,让每一个学生带着自信走向社会”的育人目标。(一)坚持三个一体化一是校内校外一体化。广泛开展校社联谊,与遵义会议会址、养老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搭起对口实践通道。二是课内课外一体化。将校园文化与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让格言励志、让橱窗说话、让厚重校史浸润学生心灵。三是全体个体一体化。将各科教学与学校校本课程资源、教师资源进行有效重组,构建学生自愿报名、人人参与的“学科组”,每周二下午100分钟时间,学生可到图书馆阅览,可到运动场进行球类和体操武术等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可到信息中心建立自己的网站,可到艺术大厅排练和表演戏剧,开展书法绘画竞赛活动,进行声乐器乐、相声舞蹈的专业培训,最终实现全体个体一体化教育。(二)长短课程与大小课程互补,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并重我校除45分钟常规课程外,还增设了3分钟演讲课程,10分钟晨读课程,20分钟听力课程;除50余人的常规班额外,还有每周的“校友讲堂”“名师讲堂”,每堂人数可达几百人。多元互补,给了学生们更多的交流切磋平台与空间。在国家课程开齐开足的同时,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1.活动课程有声有色年级班级篮球赛、拔河赛、辩论赛、纪念遵义会议周年环山越野赛、运动会、艺术节、“12·9”歌咏赛、社团综合汇演、生涯设计大赛、“今周我当家”、社区服务等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进才干。2.社团课程风生水起我校学生社团,皆由学生自发成立。学校严格把关,强化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活动相结合。目前社团共计56个。彩虹文艺社,拥有旗下四大校园文化品牌:《彩虹月刊》、Tkteam摄影、【彩虹Online】网络互动平台,【彩虹无限】校园广播;海济社本着“海纳百川,兼济天下”之宗旨,显人间大爱,是遵义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团体会员,连续三年获市级表彰,还拥有桐梓县容光乡联心小学海济分社和遵义市十一中凝爱社分社。社长王琪萁获全国优秀志愿者称号。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少工委主任罗梅曾在海济志愿活动现场给予了志愿者们高度评价。另外交响乐社、高音低调社、足球社、iEnglish英语社、棋林友海社等50多个社团也常年开展活动。3.拓展课程精彩纷呈课程资源实行“130”模式。“1”为《国防知识教育与军事训练》,“30”为每学期至少提供3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口才礼仪”“书法篆刻”“美术剪纸”“声乐器乐”“武术太极”“足球篮球”“相声话剧”……2011年至今,共开设课程460门,课程丰富,彰显技能,满足了学生个性需求。选课实行“13X”模式。“1”即必选《国防知识教育与军事训练》,“3”即学生必须选择3门校本选修课程,“X”指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完成“1+3”的基础上选择若干校本选修课程。4.研究性课程成果突出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主结题答辩。自2009年开课以来,做到班班有课题,组组有课题,每年结题约300个,至今共结题约1500余个。机器人研究实验成绩突出,获贵州省首届机器人竞赛综合技能组一等奖、全省第二届青少年学生机器人竞赛“FLL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冠军、“绿色城市机器人竞赛”季军、First科技全国挑战赛总决赛卡特彼勒卓越奖一等奖、团中央颁发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示范竞赛项目挂牌。八、教研文化及课改特色:加强教研文化建设,强化集体备课与对外交流,着力课改与素质培养。(一)强化“五有五重视”,教研成果突出我校已形成教科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四级一体的教研体系。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每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做到“五有”:有部署,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时间保证,有成果体现。做到“五重视”:重视课例研究,探寻基本模式;重视优课竞赛,打造高效课堂;重视青蓝工程,实化师徒责任;重视反思自省,缩短成长周期;重视课题引领,成就专家教师。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种学科奥赛或竞赛获得全国、贵州赛区、遵义市赛区奖励354人次;教师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或获奖论文以及优质课获奖228篇次。(二)着力新课程改革,彰显素质教育我们始终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点突出两大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课改推进,关键在教师充分发挥“青蓝工程”的作用,着力打造一支“师德优秀、思想前沿、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以“课例研究”“同课异构”“教师技能大赛”“教师基本功测试”“示范课”为平台,助力教师成长;利用常态教学开放日,让家长进课堂,助推教师成长;建立领导干部兼课、听课、评课制度,倡导校长和老师在课程改革中共同成长。2.科研引领,反哺教学教学即教研,问题即课题,成果即成长。我们提出“人人有课题”的口号,让每位教师都承担教育科研课题,迫使教师向理论经典学习,在实践中探索。每个学期,教师都要做到“五个一”: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研究一项科研课题,参加一次区级以上的教研活动,上一堂成功的教学研究课,写一篇教育科研论文。3.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课堂教学机制日常教学中,力求备课立足“两个要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力求上课实现“三个沟通”:全员活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力求课后做好“四个反思”:学生的核心地位是否得到凸显,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激活,学生的快乐是否得到彰显。4.重视合作探究,创新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图书室、阅览室、班级书架等具有个性化、创新性学习平台的作用,充分利用校本课程、研究学习、社团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朗诵、文艺汇演等活动窗口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成长,学会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三)深化对外交流,拓展教研视野制定了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奖励政策,近年已先后有10名教师通过在职的形式获得硕士学位。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我校与全国多所学校有交流和联系,与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上海复兴中学等结盟友好学校,与贵阳六中、贵阳清华中学、凯里一中、都匀一中、都匀二中组成贵州省普通高中六校联盟,每年开展不少于三次联合教研活动。在遵义市作为遵义集团化办学第一教育集团的龙头学校,带领遵义一中、遵义清华中学、湄潭求是高级中学、余庆中学、凤冈中学、务川中学六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共同前进,集团每年至少组织三次联合教研活动。每年多次接待省内外多所学校和单位参观考察交流。11月,“遵义·台湾两岸教育交论坛”在我校举行,瑞士中国友好协会(Sino-SwitzerlandFriendshipAssociation)副主席莱辛先生(Mr.Reichen)莅临我校交流。(四)教研显成效,课改结硕果我校是“课改实验示范校”,2013年获得“贵州省高中课程改革优秀学校”称号,2014年获得“贵州省校本研修示范校”称号。近三年来,我校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在99%以上,优良率在70%以上,毕业率在98%以上,年辍学率为零。自遵义市教育局、遵义市人民政府2004年开展高中教育质量评估以来,我校连续10年获得遵义市一类高中教育质量奖第一名,受到遵义市教育局、遵义市人民政府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