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一中学学校简介
吸大金皇城之精华,养天地浩然之正气, 凝结了阿城区人民无限寄托的阿城一中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现已锻造成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积淀底蕴深厚的优秀学府,为千百个莘莘学子完成梦想、踏上人生转折阶梯搭建起成功的平台。阿城一中的创校史,上溯建国初期原阿城师范(当时称“松江省二师”)1950年9月1日,由原”松江省二师”分出初中部,即二年4个班、三年3个班;与此同时,又招收一年2个班,共计9个教学班,成立“松江省阿城中学”,隶属于松江省教育厅。此即阿城一中的前身。1953年秋改称“松江省阿城第一中学”归属松江省教育厅直接领导。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学校重新恢复三年学制,并率先成为松花江地区的一所重点中学,1980年被黑龙江省确定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阿城一中在市、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和领导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占地面积达8.5万多平方米,现有6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多名,在岗教职工近300名。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师资队伍精良。现有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90多名,省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11人,哈市学科带头人9人,哈市级骨干教师75人,研究生学历30人。多年来,阿城一中在“建中华名校、育民族栋梁”的办学目标的激励下,以课改为契机、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深化课程改革、培养探究型人才”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加快发展,稳步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0年以来学校已有31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详情见附表)2011年于希文同学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阿城一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和教学特色。一、坚持德育为首、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阿城一中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实践和行为养成教育,实施“德育433221工程”——进行4个教育:即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感恩教育;诚实守信和文明礼仪教育。办好3所学校:即新生军校,学生业余党校,家长学校;加强3个建设:即德育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科研建设;建立2个基地:即校内德育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贯彻2个规范: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1个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将德育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同时以“发扬优良传统,立足德育建设,培养思想品德高尚、知识行为习惯优秀、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人才”为目标。 使学生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做到“六会”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同时强调“人本”思想,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能力。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既注重学生“成才”,更注重学生“成人”;既追求学生的“分数”,更追求学生的“素质”;既要今天的“高升学率”,更要明天的“可持续发展”。二、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研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依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让教师享受职业快乐。按照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学校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按照新课改精神,本着优化必修课,上好选修课,开好研究性课的原则,落实新课程计划,积极构建新课程体系,一方面,挖掘人文优势,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发挥教师特长,突出学生为本,重点开发出个性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创建有特色的学生社团,如花汀文学社,雨竹广播站、辩论社、演讲团等。用丰富多彩的学科课外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延伸和扩展课程,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要求。同时艺术、体育上自选课,为学生提供菜单式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素质得到提高。2008年晁学敏同学参加哈尔滨市“学联盟”杯手拉手知识竞赛获得第一名,蒋天宇同学获第二名,金海丽同学获第三名。这个成绩令哈尔滨市教育界瞩目。学校连续十多年在区运动会中竞赛成绩第一,在哈市运动会中也曾取得过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学校的健美操队在2010年和2012年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青春健身操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啦啦队套路二等奖、健身操套路二等奖。体育组的丁忠伟老师在2013年参加哈尔滨市教工运动会中分别获青年组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第一名,在参加哈尔滨市工人运动会中代表阿城区获得青年组100米第一名、200米第四名、4×100米接力第四名的好成绩。2004年王海涛同学以百米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入了清华大学;2007年武旭同学也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张墨同学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另外还有许多美术和音乐特长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等知名院校。学校还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办法,推进研究性学习。把“关注社会发展,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为了配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十一 五”期间,学校确立了“高中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这一课题作为重点攻关课题。在实践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涉及的范围广,实践性强,如有的学生研究阿城区出租车密度问题,有的研究阿城周边农业发展的特色,有的同学研究阿城的空气质量和环境保护问题等。现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已经结集成册,编成了一本《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三、构建高效课堂、努力培养探究型人才为落实新课程,改进课堂教学,提出“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分层精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把知识和能力素质相结合。把培养具有渊博知识和敏锐思维,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公民作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和探索,从注重“教的立场”转到更注重“学的立场”,教师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有效地“学”,学校教研工作的重点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的活动能够最大化。按照新的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遵循“以生定教”的教的原则和“知行合一”学的原则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第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一方面,从倾注真诚与关爱入手,热心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从有效提问与倾听、适时点拨与激励艺术入手,给学生思考时间、表达机会、体验过程,促进学生主体有效参与,实现教学相长。 第二、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教师遵循规律进行“和谐高效”教与学。即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温故知新”等教学规律和“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促进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和谐统一,突出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提升教学实施质量。 第三,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学案导学”。把导学案的编制和实施作为改进教学的抓手。教师在导学案形成和模块设置上以及导学案中重点、难点内容的确定上都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导学案,经过备课组研讨,编制成有价值的、适合学情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以导学案为载体,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每节课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第四,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制定“和谐高效”课堂评价标准,提出各学科及不同课型教学基本要求。坚持以学评教,以优质课的“课例标准”引领常态课,以科学评价引导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第五、推行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学习。课堂学习以个人自学、小组互学、小组讨论为序,整个课堂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展示为主,课后学习以小组互助为主要形式,同时各个小组展开学习竞赛,通过创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来负载“轻负高质”的理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校承担了哈尔滨市重大项目《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模式》子项目《“先学后教 合作探究 分层精练”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的课题研究,随着新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的深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如2008年,黄寒月同学取得了数学竞赛获得黑龙江省赛区一等奖的成绩并考入了清华大学。孙海涛同学通过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笔试并考入了清华大学。2010年邱国威同学通过了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笔试。2015年李尚书同学通过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笔试并考入了清华大学。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有37人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011年于希文同学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近几年在各个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中,先后有50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不同层次的奖励。阿城一中的毕业生已经遍布全国的各个重点大学。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实验的顺利进行,学校抓住课改大好时机,坚持把课改与教师培训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宽教师学术视野,提高教师素质。同时以免费师范生为主体补充青年教师。同时实施“名师工程”,让年轻教师成才,中年教师成名,老年教师成家,引导教师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和名教师冲刺,使其成为专家型教师。建设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1、开展多样化的校本培训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为重点,创新教师培训形式,丰富教师培训内容。一是实施“名师工程”系列培训,以塑造教师个性特长和教学风格的培训为重点,促进以名师为核心的梯队成长。二是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成立青年教师研修班,形成青年教师拜师制度,让老教师和骨干教师形成带教团队,以示范课和青年教师汇报课的形式进行培训,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创设空间。三是实施“全员发展”系列培训,着力解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更升,强化能力开发,提升施教水平。学校建立研培一体的校本研修制度,把“落实新课标,实施有效教学”作为校本研修主题,加强对教师的各方面的培训,学校特别重视与新课程有关培训,全体教师全员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新课程各类培训,同时物理、化学两个学科骨干教师还参加了国家新课程培训,同时坚持开展“教师论坛”活动,每学期都要组织青年教师和教研组长的论坛交流,通过论坛活动,促进交流,实现思想碰撞和资源共享。同时还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本培训并成为基地学校,在近两年的“科研活动月”中学校又邀请了江西金太阳的研发部主任刘俊初老师和徐昀主任进行了《新课程与高考》的专题讲座。学校不仅鼓励教师读万卷书,还让老师行万里路,派大批教师到外地名校参观学习。如派年轻的班主任教师参加《班主任之友》杂志社办的培训班,2006年暑假学校派具有本科学历的数理化学科教师到中国科技大学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辅导班,提高教师的竞赛辅导能力。2011年11月于建成校长带领我校教学方面的领导到南京学习新课程改革经验。2012年9月张瑞连校长带领高一高二教学领导和部分骨干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昌乐二中学习这两个学校的先进经验。张玉祥主任带领高三教师到衡水中学学习高考备考经验。特别是为了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2006年暑假学校特请外教对全体英语教师进行10天的集中培训,同时派2名教师分别到美国和加拿大去深造。通过实地考察,教师从实践层面上有了很大提升,解决了困惑,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施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的能力。2、以“科研活动月”为载体,为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从1998年开始,学校把每年的4、5月份定为“科研活动月”,在“科研活动月”中开展“两课一论一讲座”,即“青年教师课改汇报课”和“骨干教师的课改示范课”,一论是开展“教师论坛”。一讲座就是针对课改中的问题请资深专家讲座。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我们发挥省级示范高中的辐射作用。邀请本区各个高中参与和观摩。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聚焦课堂的深度实践与研究,为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提供理论支撑,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3、提高校本研究的实践效能。构建研究与培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机制,以备课组为单位,把握校本研修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坚持教师个人反思,重在反思后的交流、学习和改进,每学期教师都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形成书面反思材料并在网上展示。二是坚持教师集体同伴互助,重在合作研究,以课题带动和任务驱动的活动方式,使教师走上合作研究的专业发展之路;三是坚持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重在促进教师的行为跟进,推进校本研修向纵深发展,使教师专业发展走向高层次,达到高水平。4、加强科研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针对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采取课题牵动战略,以科研为先导,形成以课题带课改,以科研促课改,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现在承担的课题有黑龙江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新形势下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通过此课题研究,教师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自己的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成就自己。是和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应该在重建自己和反思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觉创造教师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这样才能用生命激活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从而激发了教师的科研意识,现在教师的研究意识增强,研究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五、更新教育观念,探索高中教育新途径我们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着力于“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探索“核心素养”在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的各个方面的校本化表达,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全面理解、执行的基础上,明确拓展方向,彰显校本特色。阿城一中不断拓宽课程视野,树立多元化课程资源意识,尊重教育规律,以学生发展需求为本,建构起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机制,为全面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供出丰富的素材和条件保障。我校重视各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以教师培训为先导,以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为重点,软硬件并重,努力做到系统规划,分类开发,有效利用,积极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如今高中教育已经开始深度变革,"3+3"的高考考试科目变化使得高中开始尝试走班教学,并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促使高中育人目标由"选拔"回归到"育人"。"选课走班"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特点。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我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课可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我们根据实际研究制定选课走班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探究课程安排、学分设置、选课程序和走班办法等,逐步建立和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配套制度,力求真正做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课程与教学能最大可能地适合学生成长。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获得与自己“匹配”的教育。打破传统的“程式化”教育,创建新型的育人模式,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段重要里程,高中学生面临着进入高等教育或进入社会的现实选择。如何在这个阶段设计好自己未来的角色与实施规划,对一生起着重要作用。很多失败者不是没有能力,而是角色定位不准;不是没有理想,而是推进策略不当;不是没有毅力,而是修炼方法不妥。我们通过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掌握自我认知、自我设计、自我修炼、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方法与技巧,克服“一夜成名”、“一朝暴富”的浮躁心态,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佳的方法,设计、选择和实践自己的人生之路。长期以来,我们意识到教育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在客观上能起到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发展状况进行鉴定的作用。我校抓住高考改革的契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了以往把学科考试分数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单一模式,运用综合的方式评价学生,教师充分利用写实记录及相关事实材料,分析把握学生成长过程,指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学生在成长事实的记录中,不断发现和提升自我,建立自信,体验成长的快乐。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选拔人才提供全面、丰富、具体的学生发展状态的描述,不断完善有阿城一中特色的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既充分表达了阿城一中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使各种价值取向在教育评价中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也以此引领全体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重建,反思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六、实行民主管理、创建师生的快乐家园以人本思想为宗旨,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提倡教学和德育“双轨” 并行的管理理念,加强备课组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把备课组和班主任队伍变成两个基本的学习和管理单位,实现学校向学习型学校转变的目标。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阿城一中充满的人文情怀,多年来,学校实施“爱心助学”工程,坚持为贫困生送温暖,献爱心。号召教职工为贫困生捐款,党员教师一次性为贫困生捐款达4700元。学校还设立特殊困难学生临时救助金,救助家里发生意外事件的学生,校长带头资助贫困生,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0元资助贫困生的已经形成制度,体育老师还自发组织起来资助贫困生,与此同时学校还动员有爱心的社会人士救助贫困生。现在,资助贫困生已经成为阿城一中教师的自觉行为和学校的长期工程。通过课程改革,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校特质。打造了一支爱岗敬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绿色学校,全国创新学习先进单位,全国学习科学研究先进学校,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科研课题“教法与学法同步改革”优秀科研成果,省级文明单位标兵、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和谐校园,黑龙江省学习指导先进学校,黑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黑龙江省“双全”先进学校,黑龙江省绿色学校,黑龙江省花园式学校,黑龙江省园林绿化先进单位,黑龙江省示范性高中,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哈尔滨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标兵,哈尔滨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先进集体和哈尔滨市科研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随着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的扩大, 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期望值在加大,对学校的期望也日益多元化。 在社会对升学率期望较高的形势下,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 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和特色发展之路,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 断提升,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名校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